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剑初访谈

[复制链接]

1177

主题

653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22: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剑初访谈


  周剑初
  别署湘客,号抱阳阁
  1971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第二炮兵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采访时间:2013年6月7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周剑初工作室
  记 者:媒体对您有两个称呼,一个是“军旅书法家”,一个是“五体书法家”,您更看中哪个称号?
  周剑初:大家称我为“军旅书法家”,我觉得很自豪,被称作“五体书法家”,我觉得不敢当。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很多的大书法家,其实都是行武出身,比如“书圣”王羲之,官至右将军,史称“王右军”;比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同样是一位领兵数十万的大将军;再比如毛主席,我的老乡,主席不仅是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还有我们中国书协的创立者之一、首任主席舒同,也是一位将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作为军人,被大家叫做“军旅书法家”我倍感荣幸。此外,我们的军队历来对政治工作中的文化工作非常重视,有专门的文艺团体,还有专职的书法家、画家、作家,军队是大熔炉、大学校,有非常好的土壤和氛围,因此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军旅书法家。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要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军队必然走在前列,对我们这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赶上了好时候。至于“五体”,是我近几年一直提倡并践行的,所以2008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就冠名以“周剑初五体书法展”,所谓“五体”并不是说我五体写得都很好或者都要去写好,而是兼攻五体、兼习五体,对五体都要有所涉猎。因为中国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是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而形成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脉络,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断章取义、仅学一体,势必对我们整个书法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技法的研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书家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所以作为一个书法家,最好可以练习五体,在和我一样的这个年龄段把基础打得更牢一点。因此对于“五体书法家”这个称呼我是不敢当的,但是研习五体,是我所提倡的。
  记 者:那您在五体中最突出的就是小楷?
  周建初:目前来讲,我的小楷是获奖比较多的,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也是最稳定的,写的多了以后,成功率就比较高。我5岁开始学写字,那时就是学楷书、小楷,但后来到了部队之后,多年没有写,一直到要在中国美术馆办“五体书法展”,才把小楷捡起来,再写的时候好像突然找到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我写小楷追求自然、精到,同时又有一种趣味,写得很舒展、很率真。把楷书写规矩、写精到了相对容易,但是放开很难。虽说小楷貌似是我所擅长的,但我最喜欢、最钟情的书体还是草书。
  记 者:草书跟您的性格更契合一些,是吧?
  周剑初:我觉得草书是变幻莫测的、出其不意的,比楷书的表现力要大得多、广得多,特别是大草、狂草,能够把书家的精神、情感、气质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同时,草书也是最难的、最高级的,在书法的创作上,把草书写好是我最大的梦想,因为只有草书才能真正抒发我的情感。比方说我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那幅《怀素上人草书歌》,就是一幅4米×8米的巨幅草书。前不久,我又为我们家乡的一个宾馆,写了一幅6米×6米的大草书,内容是唐人李白的名作《将进酒》。在写这件作品的时候恰好赶上广州电视台来采访,他们把我创作的过程录了像,留了一点资料。我觉得写大草书的时候,有一种忘我的境界,跟写楷书的感觉不太一样,一个需要静,一个需要动;一个是沉静的耳语,一个是无忌的狂歌,是两个极致。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能够一个人呆着很长时间不觉得烦,很静,也能在喧闹的场合不怯场,可以很快融入其中。
  记 者:我们知道您的日常工作特别繁琐,而同时您又创作了那么多的作品,还五体兼修,而且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都很有造诣,您是怎么做到的?
  周剑初:我觉得,一个书法家要具备四个条件,首先是天资要高,其次是路子要正,第三是用功要勤,第四是老师要好。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还参加了我们公社的小学生写字比赛,那个时候一个公社的小学生大概有上千人,我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我的弟弟。我的家乡在湖南乡下,我们那里有个老习俗叫做“写春联不出户”,到了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基本都是自己写自己贴,所以我们那很多人的毛笔字写得都很好,我的父亲就写得一手好字。可能是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也可能受祖辈、父辈的熏染,使得我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一直陪伴我读完小学、中学。“字写得不错”可能是我给老师和长辈们留下的比较深的印象,但现在看来,那时仅仅就是写字,基本与书法不沾边。当兵后,我有幸遇到了我的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他是我们二炮的专职书法家。在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点拨之下,我从一个不临帖的野路子,一下子找到了学习书法的路径——临帖,临帖是习书的必修课。于是,我在1994到1997年上军校的三年时间里,夜以继日地临帖,几乎临了我看到的所有的帖,无论哪个书体、哪个流派我都临了个遍。1997年夏天,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在大连办了我平生第一个展览,那就是临帖之后创作的一批作品。同年还参加了全国第七届中青展,获得了全军的书法一等奖。在此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边工作、边临帖、边创作,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字也写得平平淡淡,始终没什么进展也没什么提高。我就一直在思考,书法是需要临帖的,可临帖的目的又何在呢?就这样重复下去吗?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我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个书法家要想有突破仅靠日常的临帖和练习是不够的,如同我们生了重病,光吃一片两片药解决不了问题一样,如果想尽快治好,那就必须要“吃猛药”,学习书法也是一样,有了很重的压力,才有很强的动力,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困惑我多年的问题有了答案,也就是我对我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的总结,为此我曾写了三篇文章。第一个阶段叫曾经“漂亮”,总算“难看”。这个话怎么讲呢?简单说就是“漂亮”不是真漂亮,“难看”更不是真难看。我当兵之前的字是很漂亮的,周围的人都说漂亮,但是专家不认可,因为那是不入流的野路子。后来我参加全军书法展的获奖作品,甚至被一些观众质疑“这样的字也能获一等奖?”因为那件作品写的是魏碑,魏碑讲究野逸、拙朴,一般的观众可能读不太懂也就不会很喜欢,但为什么得到专家的认可呢?于是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曾经“漂亮”,总算“难看”》,说的就我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书法之美,美在哪里。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只写魏碑,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丑书”,可那时我就认为它是美的。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觉得那种风格的作品受众面太窄,书法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要让大多数人喜欢才好,雅俗共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第二个阶段叫做“不可将就,终需讲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呢?从1997年之后的近10年的时间,我可以经常在全国书展中入展,但就是获不了奖。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因为我的那些作品太过简单,往往是三五分钟一挥而就,没有去精雕细琢,也没有花很多的精力去打造。直到2006年,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开始纠正创作态度,讲究创作方法,对每一件作品都力争用心创作、精心打造,特别是为了搞好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我用了两年时间来酝酿,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写那37件作品。朋友都知道我在机关里从事行政工作,白天要上班,有比较繁重的公务,只能在下班之后才有时间写字,加之那时小孩儿才一岁多,一般是把儿子哄睡着了,10点之后我才能到工作室写字,每天大概要写到夜里三四点,有时是通宵,第二天还得继续上班,将近一年的时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那段时间,我从140斤瘦到了不到110斤,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我认为非常值得。也正是因为有了那次的创作体验,使我的创作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每件作品无论大小,都有了想法、有了细节。第三个阶段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要写五体。
  记 者:你刚才有一句话讲到了“讲究”,我们知道您现在特别讲究书法这个形式,而且提出了“合理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您来解读一下您的这句话。
  周剑初:合理的与众不同,是我近两年关于书法形式总结出来的“七字公式”,就是书法的形式要适用于“合理的与众不同”这七个字。无论你创作什么形式的作品,首先要合理,这是前提;与众不同是目标,也是关键。关于形式很多书法家都讲过了,就是因为书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了现在咱们对形式的追求。大家都知道书法的三千年在最初有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在魏晋之前它的功能就是实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到了魏晋以后,由不自觉书写转向了自觉书写。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随着钢笔和电脑的出现,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书法的实用功能早已消除,书法艺术的功能就是为了审美,并且成为一门学科。所以说现在的书法家对形式的看重,是一种必然。我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创作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这个“七字公式”。比方说一件中堂或者条幅,每个字的排列有这么几种,叫做有横有列,有横无列,有列无横,无横无列……这是内在的一些处理方式,还有其他的很多的外形式,比如横披、对联、长卷、扇面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形式。当然我们现在又出现了很多,构图上更加时尚大胆了。沈鹏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形式即内容,这一观点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家用手中的笔书写出或直或曲、或长或短、或润或枯的线条,这些线条又会产生若干形态各异的组合,所有这些都会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向观者传递着蕴含于书家内心的丰富的情感信号。所以我要求我的每件作品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尽量不要雷同,因为掌握书法形式创作的一些规律之后可以融会贯通。
  记 者:你刚才讲的形式,在当代社会大家注重形式、结构美是对的,但是
  不是要合理?
  周剑初:首先就要合理,这个合理是要合乎法度、合乎规矩,而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关键还是要与众不同,合理并不是人云亦云。
  记 者:但是太过花枝招展也不是您提倡的吧?
  周剑初:我不提倡,首先要合理,其次要与众不同,这也是我们做事情的一种方法。我搞“五体书法展”,的确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如果叫“周剑初书法展”就太平常了,没有亮点。后来我就和刘老师商量,他给我出了一个主意,就叫“五体书法展”,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以五体作为展名出现,你这样做了你就是第一人。这就是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特点,要与众不同。关键是你这件事情能不能做得到位?因为办展览是双刃剑,做到位了就成功了,如果做不到位,那还不如不做。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记 者:据我们了解,您这个展览很成功。
  周剑初:谢谢!主要是通过那个展览展示了我当时的创作状态,也实现了我的一些想法。
  记 者:您认为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
  周剑初:我觉得第一要完整。就好像我们盖的房子,各种功能都要具备,而不是等盖完了才发现这个地方缺了,那个地方不足了,在做最初构思的时候就要把每个步骤都要想到。第二就是要合理,我们创作一般是先定字体再选内容,或者先定内容再选字体,关键是什么样的内容应以什么样的字体表现,必须要有其合理性。比方说我们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是一首很磅礴大气的词,适合用大草、狂草来写,如果用小楷就不是很合理;再比如我们在写字过程中,有的人为了注重书写的错落,为了营造作品的“势”,去随心所欲地断句分行,也是不合理的;还有纸张颜色的搭配,也很重要,有的人觉颜色越花越好,结果就是真的“花里胡哨”了。因为书法最终的美,应该是素的、雅的,偶尔有点颜色的合理搭配,可以增加作品的生气,但如果色调冷暖混搭、色块长短乱拼,就很难和谐美观。第三就是要自然,因为“道”在自然,“妙”也在自然,我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从何而来?首先是来自于对古法的深钻细研。一个书家如果对传统经典没有深钻细研,对古代笔法没有深学细究,对字的结构、章法等等都没有了然于胸,就不可能展现出真正的自然。其次“自然”来自于融会贯通,只学一体而对其他诸体没有涉猎,想达到真正的自然也很难。这就像我们炒菜,主菜是萝卜,不放葱,不放姜,不放味精和酱油,就一个萝卜而没有其他的东西搭配,这个菜怎么可能好吃呢?书法也是同理,光练一种书体,没有其他书体来丰富和补充,想提高是很难的,也很难达到“自然”的境界。再次“自然”来自于平和的自然之心,也就是心态,心态很重要。如果功利心太强,就会使人的心态失常,创作水平就必然会失准。除了完整、合理、自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特。一件作品如果不独特,非常容易被忽略、被湮没。现在的书法家大多要通过参赛走出来,在数万件参赛作品中,如果你的作品没有特色,没有与众不同,就很难有竞争力。
  记 者:我们当代提出一个叫“全民书法”的概念,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您对这些书法爱好者有什么建议呢?
  周剑初: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有了书法课,有了专门的书法老师,更有许多艺术院校设专门的学科,有本科、有硕士,甚至还有博士、博士后。如今书法界热闹非凡,因为大家都尊重书法、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的渠道是很多的,可以多参加一些研修班,一定要把路子找对。
  记 者:现在书法活动很繁荣,繁荣以后要发展,您觉得如何能够做到发展?
  周剑初:书法从魏晋、从唐宋到明清到现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一个时代特征,我们当代书法的时代特征应该是什么,大家也都在探索。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是艺术,是表现美的,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中,美是最高级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创造。当然,有的说当代书法是“尚式”,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有的人认为古人可能把字写绝了,从笔法、字法上想超越古人很难,这不是说我们的智商没有古人高,我想是因为古今的大环境使然:古人提笔便是毛笔,并且与科举考试紧密相关,而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浮躁社会中,想要从技法上超越古人很难,但是我们优越于古人地方也很多,还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拓展。
  记 者:您提倡书法家要与时俱进,对吧?
  周剑初:对。我觉得书法家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与时代、与大众相融合,书法绝不是孤芳自赏或者是在少数人之间交流的,我们的书法最终要走向社会,要走向大众,要与大众的需求接轨。当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工作压力都很大,平时很匆忙、很劳累,如果能让人们从书法作品中寻到一种慰藉,让精神得到片刻的舒缓,那我们的书法才真正具有了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所以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书写那么简单,对书法家而言,不但要有文化、技艺上的修为,也要有对历史、社会、及大众需求相对准确的认知,才能做到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不然的话,很容易跟社会脱轨。
  记 者:您善于将现代艺术元素融于自己的作品,那您在您的书法创作中,是怎么处理的?
  周剑初:我觉得现在的书法家,可以借鉴的艺术门类很多,比如说舞蹈、雕塑、美术等等,都可以辅助于书法创作。我的一些作品就借鉴了很多美术的构图。比如我2008年的展览作品里就有一件叫做《家》的斗方作品,是为汶川大地震而创作的,因为当时汶川遭受地震的凄惨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件作品虽然没有脱离汉字元素,但在构图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术的手法,所以说这件作品看起来可能很形象。另一方面,书法家还是要多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因为传统的经典是千百年大浪淘沙的积淀,传统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记 者:我觉得您特别善于总结。您总结出一个叫做“学书九悟”的书法观。
  周剑初:“学书九悟”的书法观是我五年前应某报之约而写的九段话,也算是九段感悟,其实阐明了这四个观点:一是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什么?二是什么是好的书法?三是书法要注意什么问题?四是书法要如何服务于这个社会?那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对书法的认识、应注意的问题和书法家的担当做了一些阐释,可能对很多初学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记 者:您刚才说到了担当,您觉得书法家的担当是什么?
  周剑初:我觉得书法家的担当是对文化的传承。书法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就有责任去把它传承和发扬,此为其一。其次我觉得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能给人以熏陶或者感染。2010年,我的领导找到我,说你创作的书法作品能不能跟部队多一些关系呢?我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写了一套册页叫作《廉政诗文》,一套五本,五种书体,一体十张。所有廉政诗文都是从历代诗文里选取的。从构思到完成,历时整整六个月。这套作品展出之后,我专门出了一本书,分发到了所属部队,为陶冶官兵情操、鼓舞官兵士气,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后来还成为我们老家一些纪检部门的廉政教材。我觉得这就是以书法服务社会的具体做法。
  记 者:请您给我们讲讲您学书法的故事吧。
  周剑初:简单说就是苦中有乐。最初学习书法是很枯燥的,因为书法看似简单,简单到一支笔、一瓶墨、一张纸,再加个印章,用这么简单的东西,去创作一件艺术品,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了,但那时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难度,觉得只有写字的时候我的心才会安静下来,所以书法一直陪我走到了今天。
  记 者:想过放弃吗?
  周剑初:没想过,从来没想过放弃。我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经历,对我来讲可能是一辈子都刻骨铭心的。人在一种非常的重负荷之下,是完全的非常态的创作状态。第一次搞五体展,而且是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人要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什么事都做不成。正常人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但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打破这种常态。比方说你已经走了许多弯路而落在人的后面了,你没有一种超强的韧劲,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可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我是湖南人,我身上多少有些湖南人那种“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劲头,吃得苦,就是吃苦不觉苦;霸得蛮,就是说你不行我硬要行;耐得烦,就是不厌其烦地做同一份工作。所以我写字,可以做到真正的废寝忘食。
  记 者:你现在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一些成就,办过五体展,而且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来做的,还获得这么多荣誉,那么您追求的终极的书法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
  周剑初:这个我不好说,我只是觉得一个人难得有一件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我的事业。虽然我现在在部队从事行政工作,但我的梦想,可能一直会在书法的传承上。
  记 者:我觉得您做五体书法展,不是在炫耀自己什么都会,而是要告知大家,要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就应该具备五体书写的能力,是吧?
  周剑初:我写“五体”可能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些误解,误解什么呢?有的人说我这一体都没搞明白,你怎么写五体?你不是肉多嚼不烂吗?你不是消化不了吗?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体的研习上,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但是我的观点第一是能不能写五体?第二是怎么写五体?你说不能写五体,是精力不够还是智商不够?远的比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他们都是诸体兼精,诗文俱佳,官也都做到很大;近的比如毛泽东,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要耗费他多少心血?可他的书法造诣却也是世所共仰的。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我们堪与比肩的,可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就连“五体”都写不好吗?所以写“五体”不是什么精力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完全是可以写的。第二点为什么写五体?因为书法本身它是一个整体,是一脉相承的,不是说突然就冒出哪个体来了。我们要学就应该完整地学,全面地学。第三个我说的五体兼习,是因为我在研习过程中发现,当你一个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找到一种默契,对其他的体就可以融会贯通,只有写了,才知道“五体”并没有那么难。作为一名书法家,可能都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我们可以以此为毕生的追求,但千万不能成为包袱。我觉得,只要我们认清自己,定准目标,大胆往前走就可以,把你全部的力量放在这个目标点上,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梁石柱. 男  .50岁
邮编:655600.
云南省陆良县同乐大道上段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微信):15911475199
邮箱:15911475199@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6 21:39 , Processed in 0.17536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