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李国胜全国首届“长江杯”书法展获奖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4:53: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心设计出来的书法精品
——评李国胜全国首届“长江杯”书法展获奖作品
           孙必高





以一幅颜面楷书“激活唐楷”并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获得楷书组大奖的李国胜,在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上却以另一完全不同的面目获奖,仅此试析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复观其九届国展获奖的那幅楷书,以颜真卿《自书告身》为本,在把握颜字特征的前提下,将字结构写松写夸张,用笔简而拙,性情更自由活波浪漫,气质上则一洗颜书稳厚严整威仪之正,调侃式赋予了其亲切朴拙散淡之意。该书的获奖,给当时的书坛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并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似乎从中看到了当代唐楷突围的曙光。但事隔一年,在随后的册面展中,李先生精心打造的这一风格作品却折戟而返,入选的资格也没有。于是书坛又一阵哗然,网上讨论激烈。有言:①李先生错就错在依然沿用了与九届国展同样的创作思路。条幅是用来悬挂的,册页是手里把玩翻阅的。②李先生在写条幅的时候,他所追求的那种古朴、苍茫、率意可以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册页确切说现在这种手札信签讲究的是精致、精巧、细腻。这时再依然去表现颜楷的苍茫浑厚,原来所长恰好成为此时所短,与那些小楷、小行草放一起不吃亏才怪。即使不与他们比,这种做法,也有一种将苍茫汉子硬关进小绣楼的感觉。
        这主要是从形制表现与策略上来分析的。但也有人认为:①思路有问题,他的作品是意临,无个性,入国展是意外。②从此册页局部来看,李的楷书功底还是不很扎实的,比较飘!③有的评委说他激活唐楷有人说他破坏。更有人说:李国胜册页的落选在国展史中具有标本意义。获奖和落选形成的反差抑或是国胜兄书艺一落千丈?抑或是评委的迷惑走失?抑或是标新立异的另起炉灶?实令书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欲知其详,怕是评委们也难说得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其实获奖自有获奖的道理,落选也自有落选的理由。但若换了一批评委,结果可能会不同。不过从李先生九届国展楷书获奖的这幅作品来看,笔者以为学术意义应更大于书法品质的优劣,且观其后续多年在自己为自己画的圈圈中未见有大的突破和完善,这是十分可惜的。当形态的新颖和奇特失去后,内在的东西尤为重要。中国书法宝库丰富而深厚,颜字单一的营养也很难支撑起这种有效的发展。作为智者的李国胜先生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可喜的是在其后来的书法研习和演化中我们看到了其在魏碑、隶书和其他经典法帖中所下的功夫,以提高书法核心线的质量和笔法的丰富性,审美趣味也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此次亮相的首届“长江杯”全国书展获奖的作品中可见其端倪。


        该书用王字笔法起势着意,将颜的厚实融入其中,用笔沉着,注重使转变换的丰富性。圆转方折均十分认真经意,显得很有法度。为避免重于细节而致整体的局促拘谨,他除在每个单字的结体上进行了一定的对比挪移和适度的夸张避其平整,字与字之间也加强了一些关联性的疏密、大小、倚侧、顾盼处理。在整体节奏的把握上则通过字的粗细变换,字组的疏密趋向,字距的远近调整,墨色的枯湿运用,行间的左右摆动,以及大胆休止性留白处理等,让该作产生了一种律动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导向,但其风格总体仍是平和沉郁的。加之底色的做旧处理,题跋式的大小对比衬托,令整幅作品从图式上来看和谐悦目,但得朴厚郁发之韵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韭花帖》式的疏朗,王铎行书的沉厚,米芾的倚侧造势与夸张变形等。但若将此作推向远处观,则更可窥其匠心:首行字略小略轻略直,并在“法劲”、“者势之”之间用密法,以破平正;第二行字略粗大厚重,以将你的眼球深深吸住,并将整行字的中心向左倾,形成动势,却在“八面”处戛然而止,留下一块空白;第三行轻起而重复轻,并在尾部形成飞白到底,末字也左倾;第四行接上之飞白至中即停,虽文未结束也止,为留大块的白;下靠边重墨署“六月七日 胜”,既留了白又照应了上文,稳重了阵脚。正文未完,便用小楷在左上部以题跋的形式补上。对此,作者似仍然意犹未尽,也许是为了衬托正文之大,也许是认为书写量不够,尚不能打动评委,抑或是与正文的小跋形成呼应,便在衬纸上又用小楷以题跋的形式抄古人书论数则。这便形成了一幅完整的颇具“明清调”的书法作品。


        在佩服李先生的艺术匠心的同时,细观此作却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其中的许多字,如“难、园、倒、即、九、宫、然”等,似均来自名家法帖,并成为字眼吸引着你的目光,符合当前字出有源的国展标准,也让评委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章法图式上则采用了明清常见的三行半条幅形式,并有意识地留有两个宽敞的空白空间。尾端的“书贵挺劲,不劲则不成书”处突然发力,一改前面舒缓的行书节奏,渴笔草草地将节奏加快,然后骤然停止,让沉郁的情绪激动起来后再平息,以得意犹未尽之感。故观是作,精彩归精彩矣,但似乎这一切又都是在精心安排和设计下的有序运动,少一种自然天成的书写感。随之而来的生硬、忸怩、做作便不可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书意大于文意,为了表现而表现,以集字代替创作等现象也历目可见。但从近年来李国胜先生等人在“国展”上频频入展获奖的现象来看,除了他们本身的书法功力了得,写得好以外,是否也与其掌握了“国展”秘笈,把握住了“国展”趋向及评委好恶,并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练就独门绝技有关呢?


        唐虞世南曾言:“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这是从艺与道的角度来说的。但“国展”毕竟类似比赛,若分高低,必善出奇,以技取巧者胜,故虽有违艺术规律,但也为之奈何。


2014年9月30日于坐忘斋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4-20 10:52 , Processed in 0.17411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