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限的发挥 修养 主观情感 ——兼答李庶民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20: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限的发挥 修养 主观情感 ——兼答李庶民先生
                                                                    魏春雷


   近读李庶民先生《怎一个“仅此而已”了得》(《青少年书法》2004年第六期),其中一些观点我觉得不无可议之处。

      一、关于“有限的发挥”

      李文认为,“对照一下两种文本,二者在很多字的字形、体势、结构、用墨等方面都十分近似”,金铭作品“只不过是在临写中作了有限的发挥”,但我认为,即以李文所举的“睡梦”、“过临皋”、“问其姓名俯而不答”诸例来看,其点画形态和结构处理上与赵孟甫作品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李文对此也并非视而不见,但却说“临写不是摹写,意临不同于工临”,又以“唐人摹本《兰亭序》三种可谓精确,却也人摹人异,一看便知其‘技巧与风格上的差异’,何况临写,更何况意临”为由,认为“意临中的一些发挥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实在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事实上,尽管三种《兰亭序》摹本并非一般不二(当然也不可能一般不二),但绝对是相差无几。而说到意临,曹宝麟先生讲意临的“意”不是临其大意的意,而恰恰是参以己意的意,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对金铭作品里“己意”的“有限的发挥”熟视无睹,而认定其为临作,显然是有失公允,不能让人信服。古往今来,哪个有成就的大家不是在传统基础上做“有限的发挥”?金铭作品取法仍在帖学一路,其笔下显现二王一脉书家经典作品的影子是必然的,这正可以说明作者对传统下过扎实的功夫,试看收字较全的《中国行书大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中不同书家对同一个字的处理,其技巧与风格有这种“近似”效果的不胜枚举,而这“大同”之下的“小异”,不正是历代书家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的见证吗?
        如果因这件作品与赵孟甫作品的“近似”而对作者的艺术水准产生疑问,那么金铭在众多评委极为挑剔的目光审视下能顺利通过“兰亭奖 创作奖”的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核,是不是能说明问题呢?再者金铭也可以说是书坛一位年轻的“老作者”了,我们看金铭七界全国展、辽宁书协成立二十周年晋京展的参展作品(另可参阅《青少年书法报》2003年第18期“军旅书家作品”、《书法导报》2004年第12期金铭《书法--我钟爱一生的情人》),就会发现他的这件获奖作品在“技巧与风格”上与它们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金铭作品并非临作”的一个佐证。

       “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最高奖,人们对获奖作品乃至作者求全责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但我们知道,“获奖作品”是且只是在一定标准下评出的相对优秀的作品,所以尽管金铭等作者的获奖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艺术质量在参评作品中“相对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二、关于“修养”
       我们在谈金铭作品的失误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孟甫作品是失误在先(原因且不论)的,难道赵孟甫的书法水平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吗?我们可以就此认为赵孟甫“文学修养太差”吗?大凡有一定书写经验的作者都会有体会,书过程中的笔误并非是难得一见的现象,不要说我们,从宋四家到祝枝山、徐渭、王铎、张瑞图,他们的作品不乏抄录古人诗文者,其间衍文、漏写乃至错写现象时有所见,在古人那里这叫瑕不掩瑜,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呢?所以我认为,就从现象上看,金铭作品文字内容很可能直接取自赵孟甫作品,而没有仔细对照原文,以致“将错就错”,为作品留下了遗憾。我们可以就此责备金铭态度尚不够严肃,“在文学修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难道不是“仅此而已”吗?假如作者认真一点,完全可以对照原文写得一字不差,那样的话,我们还会看出他“缺乏古典文学的基本阅读能力与水准”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态度问题,“仅此而已”!

      近年提倡“书法家学者化”、加强“字外功”很时髦,有的甚至认为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或画家,我觉得这些论调实在是感情用事,颇可商榷的。当然,艺术家要讲修养没有错,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作家可以不画画,歌唱家可以不写字,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到了书法家这里,却似乎非要能诗善画什么的才行,才是有修养,岂非咄咄怪事?“艺术是离不开技巧的”,“没有技巧,艺术品无从产生。从特定的角度说,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也是发挥技巧的过程”(沈鹏:《溯源与寻流》,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五期),如果一个书法作者“有技法欠修养”,那他起码可以算是“准书家”,而如果“有修养无技法”,他那他连做“准书家”都没有资格,难道不是吗?目前对于相当数量的书法作者,他们亟待解决的还是“技巧”问题,技法尚不够“专业”,“修养”又能帮多大的忙呢?“本体实而花萼振”,对于书法家而言,其“修养”只有在扎实的技巧基础上才可能有实际意义,如果离开技巧,那“修养”无异空中楼阁,而抛开技巧去谈修养,不啻舍本逐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技”是可以“进乎道”的,从某种意义上,轻视所谓“形而下”的技术,就是轻视书法本身。
三、关于“主观情感
       李文认为“牵涉到书家批评,情感与环境往往成为制约批评客观公正的重要羁绊”,认为拙文是“在主观情感的切入下评判金铭的作品仍不失为一件好作品”的,此话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我与金铭作者素昧平生,“羁绊”何来?如果说主观情感的话,那只是出于对作品本身的喜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果没有主观情感,谈何“欣赏”?李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没有意思。
     “法国罗兰 巴特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认为:批评不能清楚地解释作品,因为作品本身是最清楚不过的,但批评能根据作品的形式产生某种意义”,“而批评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则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产生更大的意义。”对李先生的这番话我很赞同,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商榷的初衷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3 22:02 , Processed in 0.1814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