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委的评委 □黄禾青

[复制链接]

1177

主题

653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1:3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委的评委

□黄禾青
  前些天,我在翻阅某一艺术类刊物时瞥见一则画展启事,属国字号的,启事的内容较长我没有细读,因而心里也就没有泛起一丝涟漪。但当扫视到评委那一长串名单时,我惊诧不已:天啊!足有半百之众!一个专题类画展竟然需要那么多评委?!我想,这也许是主办方为了保证评审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需要有意为之吧。可当我凝神细读这些评委的名字时,不由得想起了我的一位文艺评论家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一些所谓的活动,早已丧失了最初的纯粹性,堕落为举办方和那些失重、失真、失德(以下简称“三失”)的学阀人物,还有那些在活动中渔利的商家们‘互文’的游戏。”
  看看这一小众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人群,真不知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为争评委这一学阀席位,心力交瘁,彻夜难寐。对于无孔不入的投机钻营者而言,活动是催肥自身的机会,岂能错过!评委这一学阀席位是大姑娘(主办方)抛出的红绣球,必竭尽所能,揽之入怀。活动需要他们去支撑门面,提升层级,因为他们毕竟戴着院长、主席、博导等等诸多华丽的桂冠,足可以忽悠一众崇拜名人的盲从者和热心艺术的外行;而那些“三失”评委正需要用活动搭建的平台奠定和夯实自己的学阀之位。这俨然就是一个江湖。
  我不知道那些“三失”评委何以成为评委,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那些主席、院长、博导等冠冕堂皇的头衔?还是因为他们功成名就所傍依的庙堂?还是因为岁月的更迭赋予了他们扮神的资格?还是因为他们如一生仅唱红一首歌的流行歌手那样也因为曾经一幅画的走红而取得了“混场子”的本钱?倘若这些头衔和光环非是通过艺术水平而谋取,那么这些玩意与我两眼昏花的老娘一不小心买回的一坨注水牛肉有何分别。即使是靠艺术水平得来,那些头衔、光环,还有那点“混场子”的本钱,也只能代表曾经,倘若躺在上面不思进取、啃食老本,最后剩下的只能是腹中空空的光鲜外表。因此,那些光环、头衔和功劳簿,既无法反映他们当下的水准,也不能作为他们成为评委的凭据和依靠,更不可能证明和预示他们的未来,又怎能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评委!至于他们所依傍的庙堂,因为他们的长期踞守,早已失去了纯洁性和神圣性,蜕变为他们掩饰自身不足,散布过时理论、技法,甚至为出于本能的自保而编纂伪学的平台。倘若有一天他们踞守的庙堂如雷峰塔一样轰然倒塌,或把他们请出他们盘踞的象牙之塔,估计他们立马会去了伪装,现出“赶场子、扎圈子、混江湖”的本色。由这些“三失”评委担任书画作品的评选,在我看来,不过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乱象。我曾臆想,若是将评委和参赛作者的位置互换,又将如何?在当下,有多少评委级人物有底气将自己的作品在不落款识、不盖印章的情况下与参赛者同台竞艺?想当年在杭州艺专任教的潘天寿曾拒绝南京举办方要求送作品参加全国画展的评审,并诘问“何以他们是评委,我就是被评对象”。如今人们记住了潘天寿和他的作品,而当年那些盘踞在南京拥有头衔的学阀评委,只能在落满灰尘的卷宗里寻其遗踪了。
  不久前,吸引全世界眼球的诺奖颁奖仪式落下帷幕,为我国争得巨大荣誉的“三无”(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科研人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也是国内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位诺奖获得者。而正是这位诺奖获得者,曾几度提名几度落选院士称号。泱泱大国,院长、院士、博导之类称谓之人何其多也,竟然让一“三无”人员抢了头彩,网友们戏称屠呦呦获奖是对有学阀头衔的这个家那个家的无情嘲讽。我非科技从业人员,对科技界现行的体制或机制知之甚少,不敢妄评。但屠呦呦的获奖雄辩地证明了在国内现行的体制下,那些漂亮的桂冠和闪耀的光环,与科研人员所拥有的才识、真知的多少没有必然的关联,那些光环和头衔在机制缺失和重度污染的现实环境中早已失真、失重、失去了公信力。去年10月,诺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没几天,人民网便持续刊发署名文章,反省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评审机制,这说明科技界在痛定思痛后已开始了纠偏纠错的亡羊补牢之举。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曙光。
  与科技理性相比,艺术更富于直觉,其鉴赏、评判等标准缺乏刚性,难于把握,无形中给没有多少真知和才识的机会主义者预留了空间。已有的评审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因机会主义者的渗透和操弄,渐渐偏离其正常运行轨道,最终输给他们精心设计的苍白、空泛的解说词。评委这一极具分量的角色也贬值为渴望拥有话语权者的一个兴奋点和拥有话语权后看谁不爽便挥之相向的一根扫把。评审结果自然成为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而评出的作品,除了被评者外,不知还有多少人予以关注。这正是书画展评活动评了这么多年这么多次,那些评出的优胜者却常常被人忘却的原因。
  由此可见,澄清书画界的乱源,营造风清气正的书画生长环境,重建书画活动的良好生态不仅是书画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书画评审机制构建和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当下这一代书画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书画展评活动的评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是整个评审活动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但是这一重要角色,在当下各类书画展评活动中几乎没有人看清他们是如何走向舞台中央的。因而,书画展评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好指挥———评委。所以,重构书画展评机制的核心就是以民主的和公正的办法产生评委,让评委这一角色自始自终站在阳光之下。如此的展评活动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因此,评委的评委是先进的、科学的书画展评机制,而非某些学阀人物失真、失重的那点资历和无孔不入的“钻”的精神,更不能是传说中主办方、权力人物或权力机构的精心安排与心有灵犀的默契和注目微笑的暗示。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梁石柱. 男  .50岁
邮编:655600.
云南省陆良县同乐大道上段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微信):15911475199
邮箱:15911475199@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4-20 11:59 , Processed in 0.3491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