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简”有病“繁”时烦 □邹德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1: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简”有病“繁”时烦

□邹德祥
  中秋节前有位朋友让笔者抄录几册《百家姓》,要求写小楷字体,还得是繁体字,说要送给什么什么“人士”云云。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所以笔者一口答应下来。及至动笔要写,却是犯了大难。笔者从前粗粗读过《百家姓》,纯属囫囵吞枣,如今要把它一字不差地抄录在册页上,竟然搞不清某些姓氏的繁体真面目。
  比如百家姓中有许多的“于”字、“丘”字,单姓中有复姓中也有,何处写“邱”,何处写“丘”?何处写“于”,何处写“於”?很难定夺,因为各种词典介绍这些姓氏,尤其是复姓,并不注明其繁体写法。“拓跋夹谷”“宰父谷梁”“牧隗山谷”等句都有“谷”字,哪里写“谷”,哪个写“穀”,也拿不准,因为《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并不收录“夹谷”“谷梁”等复姓。
  这类情况太多,必须一一查清。笔者便去找各种版本作参考,结果找不到一本繁体字的。倒是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众多简体字《百家姓》错谬百出,大抵没一本可靠的。在诸多“可疑本”《百家姓》中,笔者怀疑“查后荆红”“况后有琴”二句,有一“后”字应是错字,因为单姓在文中不太可能重复出现。笔者无奈又到网上去查,这一查更加五花八门,也是鲁鱼亥豕者多,准确无误者少。
  笔者不敢动笔抄录,只得请朋友少安勿躁,缓些时日再给他完成任务。
  为什么简体字推导回繁体字,竟要如此大费周章?这都是“同音代替”惹的祸。这都是“一简”搞出的麻烦事。
  对于“一简”,笔者在这里有些话要说,因为书法人动辄就把繁体字写错了,与这个“一简”自身存在的某种缺失,大有关系。
  1950年代我国搞了第一批简化字方案,简称“一简”。方案中有许多的简体字,是用“同音代替”办法产生的。
  所谓同音代替,是说某字笔画较多,就找个和它音同或音近但笔画较少的字来取代它。比如说,“(放)鬆”笔画较多,就以“(放)松”代替;“(出)發”“(頭)髮”难写,就规定写成“(出)发”“(头)发”;“(樹)幹”“乾(燥)”“幹(部)”难写,就规定写成“(树)干”“干(燥)”“干(部)”……
  如此“指鹿为马”,写起来倒是快速一些,可是要想推导回原来的繁体字,多少就有了麻烦。早已不熟悉繁体字的人就更为难。笔者熟练掌握繁体字,可是遇到各字皆无实际“含义”的《百家姓》,一时也是束手无策。
  如今有些人不求甚解,在那里想当然地“推导”繁体字,就推导出许多笑话。比如在广告牌上,在出版物上,把“松树”写成“鬆树”,把“理发”写成“理發”,把“五谷杂粮”写成“伍谷雜糧”(应为“五穀”),把“北斗星”写成“北鬥星”的情况,比比皆是。“谷雨”是个节气名,常用词,可书法界有几人把它准确推导回“(播)穀(时节之)雨”了?大都错误理解成“(山)谷(之)雨”了。
  此种不求甚解的“强行推导”,确实让一些书法人丢了面子。近几年书法界大兴繁体字,写简体字者已属凤毛麟角。这样我们就发现,即便是书协的一些高端名人,遇到这种“同音代替”情况,也推导不出某些字的正确繁体写法。
  比如有位主席,他将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句,抄录为“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这样的“推导”,导致两个字出了错。
  这两句诗,“余”应推导为“餘”,因为“余”这个古字仅表“我”义和姓氏,“餘”这个古字才表示“多餘”“餘裕”之义。在这里,“里”必须写成“裏”,因为它表示“方位”。“渡頭”对“墟裏”,犹如“桥頭”对“村裏”,“墙頭”对“屋裏”,犹如鲁迅诗句“梦裏依稀慈母泪,城頭变幻大王旗”,说的都是方位,与“縣鄉亭里”行政区划之“里”,毫不相干。“一简”强行以“余”代“餘”,以“里”代“裏”之类,真的不够科学。
  还有某些书法名人,误将“黄山谷”写成“黄山穀”,将“窗明几净”写成“窗明幾净”,将“单于”写成“单於”;将“历法”写成“歷法”;将“并兼天下”写成“並兼天下”(应为“併兼”),将“客舍并州已十霜”写成“併州”(应为“并”,读音冰)……诸如此类,难以枚举。
  这不能怪书法名人粗心,怪就怪当年的“一简”太过粗疏,给后人使用繁体字,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一简”有其简陋之处,是有历史原因的。
  1950年代全国“扫除文盲”,为了适应这一工作搞了汉字简化。那个时候,“汉字不久就要消亡”“汉字的最终出路是搞拼音化”,是最高层领导者的主导意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搞汉字简化,也就难免“临时过渡”,一边改一边期待“拼音化”的早日到来。用“同音代替”办法使汉字变得“好记好写”,如今看来是粗率的,港台等地读者至今不认可“一简”,也说明了它存在的学术缺失。
  如今,汉字的计算机处理早已变为现实,“汉字即将消亡,代之以拼音文字”的说法彻底没有了市场,汉语、汉字也成了各国必须学习的重要语言、文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回顾当年仓促产生的“一简”,对书法人来说很有现实意义。“一简”面世已久,其中不科学的成分尽管存在,但是一时也难修正,书法人还是要一体遵守。
  眼下,书法人将简体字“推导”回繁体字时,理应小心再小心,决不能“大约莫”不求甚解。遇到拿不准的字要反复查字典,理解特定汉字在“一简”当中的“同音代替”情况。查不到准确信息时,宁可像笔者对待《百家姓》这样,暂时放下不写,搞清楚了再下笔。字典上实在查不到时,就去请教饱学之士好了,付出这点辛苦还是值得的。
  否则一厢情愿硬“推导”,必然要弄出错字,吃亏的是书法文化,也是我们书法人自己。您说不是么?书法新手“推导”出错字,中国书协的评委严着呢,他们不让您的作品入展;书法名人“推导”出错字,读者严着呢,他们要说您没文化,要说您总写错字有点丢人呢。
  对待“一简”中的“同音代替”繁体字,还是慎之又慎为好。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6-16 23:23 , Processed in 0.19999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