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俺这里没有您要的“月” □邹德祥

[复制链接]

1177

主题

653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15:4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俺这里没有您要的“月”

□邹德祥
 
 那天在某城市的大街上,看到一家“有所怀馄饨馆”,招牌六个大字全是草书,同行诸友无人能识前面五字,勉强认出最后一字是个“馆”。笔者告诉他们这个饭馆叫“有所怀”,是卖“馄饨”的。大家生气了,说:“门口挂这狗爬字,谁都不认识,分明是不想让人家进这个门!”骂得很有道理。
  这家店主不聪明,店名用这谁也不认识的草书字体来写,严重脱离群众,生意你想能好吗?所以该“骂”。写这字的人不分场合,在平头百姓吃饭的场所卖弄草书,够迂腐的,同样该“骂”。所以说“骂”得有道理。
  书法是个好东西,可是得看你怎么“用”它。就像这草书,你觉得自己写得不错,那就写给爱好草书的同行欣赏好了,何必拿来做店招呢?俗话说“见哪人说哪话,到哪山唱哪歌”,这叫入乡随俗,同群众打成一片。书法家写草书不考虑“对象”,跟大众“过不去”,明显就迂腐了。
  草书其实是一种基本“死亡”了的书体,这些年书法家协会为了自己的展览“五体皆备”,这才复活了草书书体。说起来这草书十分可怜,从古至今很少有人用它,生命力脆弱至极,欲其“起死”却是实难“回生”。为什么呢?因为群众不认识它,社会不使用它,国家不提倡它,成了典型的老古董。少部分人在小圈子里玩玩草书那是个人的爱好,但不可贸然拿到公众场合,像那家馄饨馆一样碰壁“挨骂”。
  清末况周颐在《餐樱庑随笔》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苏州江艮庭工篆籀,兼习医术,此人“每为人治疾,辄以篆字书药方,药肆人以不识故,往往致舛误”。药铺伙计不识他的篆书,抓错了药,江先生不因此反省自己写字犯毛病,反而“恚甚”,大声嚷道:“彼既开药肆,乌可不识篆隶耶!”你说这人多么迂腐可笑!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喜欢用篆书开药方、写便条。一次他差仆人上街买肉,仆人拿着他写的条子跑遍了苏州城却空手而归,说:“您写的东西人家都说没有。”原来篆书“肉”字像楷体“月”字,卖肉的看了都摇头说:“俺这里没有您要的‘月’。”
  草书较之篆书更其生僻,基本上无人能识,因此在公开使用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坚决不用。如今有一些书法人,学了几个草书字体后就乱用起来,甚至在一些广告中,在某些电视剧的片名中,也开始出现极其生僻的草书字体。读者不认识这些字,只得胡乱猜测。与其让读者“费猜想”,何不干脆用大众化的行书楷书隶书呢?
  草书与篆、隶、楷、行等书体不同,从来就是极其“小众”的东西,由于它的写法极其简约,不经专门训练几乎无人能识,所以从来就不曾“大众化”。用汉末赵壹《非草书》中的话说,它不过是“技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没有多少使用价值。很明显,草书之难以普及,早在它产生之初就已命中注定。
  伴随着对草书的不当使用,往往更多的是负面传说。唐初武将王君廓是个粗人,任职幽州都督,朝廷派很有文化的李玄道(李世民手下“十八学士”之一)任幽州长史,监督他的工作。一次王都督入朝,李长史写了封信请他带给自己的外甥房玄龄(宰相)。王都督偷拆此信,想看看信上写了些啥,结果全是草书,他一个字都不认得,于是怀疑李长史防备自己,在向朝廷告密。左思右想之后,王都督“惧而奔叛”突厥,半道上被抓回来。李长史因为这事也倒了霉,被流放州。《旧唐书》作者针对此事大发感慨道:“夫草书之衅,乃至是邪!”
  草书难以识读,要想在“大众”层面“起死回生”,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普通百姓接受不了它,书法人又何必强人所难?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梁石柱. 男  .50岁
邮编:655600.
云南省陆良县同乐大道上段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微信):15911475199
邮箱:15911475199@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4-29 03:39 , Processed in 0.18071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