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2|回复: 0

荣宝斋在线-----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张志庆专访

[复制链接]

1177

主题

653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89
发表于 2015-8-26 1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荣宝斋在线-----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张志庆专访




134843atxdsdyxyyruudft.jpg


张志庆,1971年生,山东即墨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创研班助教,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

记  者:张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我们知道您刚刚在十一届国展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所以想借此机会,问问您是什么时候怎么和书法结缘的呢?
张志庆:我是10岁开始练字,当时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写字特别好,画画也特别好,我们几个小朋友一块儿看小人书,他在那几笔就把我们这几个人画的栩栩如生,当时觉得老师太了不得了。现在知道那叫速写。就跟老师学,老师说你先得把字写好,我们就每一天交作业的时候都认认真真写,只要老师给你圈个圈就了不得,就高兴一天。我父亲看着我写毛笔字,他说这个事是好事。

后来他就找了一个老师教我,当时我们镇里边的一个会写字的老师,他送我一支毛笔,那支毛笔是塑料管的,前面是一个狼毫的头,特别漂亮,当时觉得了不得,这很难得,所以引起了兴趣。就这样一直慢慢的,柳体、欧体的写下来,那时候也没有老师辅导,就这位老师教教,隔三岔五的去看看。

记  者:对,小时候都有这个经历。
张志庆:后来考上师范了,那时候考师范中专都是百里挑一的。正好毕业的时候也缺个书法老师,当时我正好在全国获过一个三等奖,是我们学校获的奖次最高的。学校要留一个书法老师,最后把我留下了。后来又有一个机会,天津有一个工会管理干部学院,那时候比较早,招收书法专业专科,而且是在职的。所以这个机会挺好,参加统一的全国成人高考,结果一考考上了。考上之后领导说那你就去吧,这就又出来学习。在天津学了两年,正好孙伯翔先生也教我们,那时候正是他最红火的时候,写的也好。所以他给我们上了半年课,我们零零散散两年时间。我整个对书法的理解就从他那建立起来。

后来有段时间赵伯光老师去我那,说你写写行草书。正好这时候看了孙晓云《书法有法》这本书,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对,然后我就临《书谱》,从《书谱》开始,因为《书谱》草书写起来轻松。魏碑就全放弃了,基本就不写了。记得有次天津艺术博物馆展出了王羲之的《寒切帖》原作,我第一次看到那个东西我非常的吃惊,非常的惊讶。所以就连续看了几天,天天去看这个帖。我后来也养成个习惯,看东西也是,一个展厅的东西你展几千件几万件跟我没有关系,我看着好的我就看这一件,我反反复复把这一件全部进眼睛里面去,吃透。而且我现在看着好的东西我不拍照,我就把你记住,到最后那一天我再拍照,因为一拍照人容易懒。当时展出《兰亭序》原件的时候,我一看这个东西好,所以基本上它展了几天我看了几次,把《兰亭序》的气息、章法整个东西我基本上全都记到脑子里了,我拍了很多照片想想一点印象没有,后来不拍照片了,就用眼睛记住,把它记住,砸到眼睛里边去,后来觉得这个办法很管用。

记  者:这其实也是古人的学习方法。
张志庆:对,古人的学习方法,狠狠的看,印在脑子中,把它装进去,吃透,琢磨。欧阳询观索靖的碑观三天才回去,也是这个道理。

记  者:这次十一届国展您的书法作品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是以最高的成绩入奖的,可不可以请您说说这次十一届国展和您获奖的一些感受?
张志庆:十一届国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也是最高水平的一个展览,跟它相似的还有一个兰亭奖评奖,每四年一届。这次十一届国展的评选应该是历届在评选机制方面最公平的,也是最透明的,初选一批评委,复选又一批评委,最后终评又一批评委,基本上杜绝了私人的关系和其他不公正的因素。在整个书法界和社会的反响非常好,这也是书坛正大气象的一个延续,也是社会文化风气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在整个评选过程当中有一个打分,它包括一个是作品的创作分,现场书写分,还有一个是有一篇论文的分数,这三项加起来的总分,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书协的做法就是想做一届公平、公正、透明的展览,正一下风气,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我很幸运,拿到了优秀作品奖的第一名。我这次获奖作品是行书,行书也是我近十几年来重点研究的一个方向,因为我觉得行书更合于我的心性,而且行书里边我更喜欢王羲之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对王羲之的一种仰慕,然后产生了对他学习的渴望。

记  者:对,早年苏轼也是学王羲之的。
张志庆:他是这样学习过来的,包括米芾。米芾的技巧相对来说更丰富,但是因为米芾的个人原因,我觉得可能格调要比苏低一些,他们两个的格调当然都比王羲之要低,但是他们都有王羲之书法里边非常真诚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就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对这两家也进行了一个细致的琢磨和研究。同时我也特别喜欢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学董其昌的,他从董其昌入,但是他逐渐从董其昌脱出来,他从董其昌那拿到的是笔法跟写字之理,然后他用他的修养去琢磨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但这套办法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他这套办法暗合王羲之整个用笔的节奏,我在对这个进行梳理的时候就发觉,苏、米、八大山人跟王羲之是一脉的,所以我就从这一直走过来。还有孙过庭《书谱》,他是进入这条路的钥匙!这条路的获得也是得益于当前的印刷技术。有了非常好的范本,我们才可以买多本反复去琢磨,以前没有这个条件。这是时代给我们这一代书法作者带来的历史机遇,历史上只有少数书家有这个机遇,他们都成了代表那个时代书风的人!

记  者:您觉得您在学书法的过程中,独到的一些心得体会,请您给大家分享一下。
张志庆:谈不上独到,个体体验而已!临帖是有方法的,比如先读再摹,后临再看,这样反复的去做,这套办法古人没说怎么做,这样做的目的是干什么,或者,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古人没有说明。他有说明的时候也是很含糊,比如说:“摹书易得古人位置,临书易得古人精神”。这就是只说明结果,但是没说具体。因为我在自己创作同时还教学生,所以这个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怎么把帖上的东西转到我们手上,这是有一个方法的。这个方法首先读帖,按照古人所说,读帖,了解古人精神,这个没有错。但是读完之后去做的时候,可能就要从笔法、结字、章法这三方面去做精细的研究。这方面的精细研究一般的初学者看不到,必须要有老师指导,这个老师必须是明师,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他要知道这个书法之理,一点一透,学生就可以很快进去了,你如果点不透的话,这个东西进不了。

比如说宋以前的行书,我们看就这么一个字,但是它有它专门的方法去写,我们平常要是拿过来去写,你不仔细琢磨他当时的材料、方法,还有对整个文化环境做一个了解的话,你可能拿不到,你写十年可能还是在门外。我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有这样的感觉,我也是得老师的指点,怎么样去用笔,先要解决用笔。笔法的解决是我们进入一个帖的一把钥匙,没有这个你开不了它。而且你写完了之后你获得的东西也不纯粹,或者说获得的不多,这是我们临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记  者:过去,尤其是从民国过来以后,很多人在用笔上,或者是结字上,他的概念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年,通过学院一部分明白专家的这种教育,然后逐步对古人的解读更深入了。当然,也有很多不明白的老师!
张志庆:对,更深入了。但是现在又遇到一个问题,学院培养出来的这一批人,只注重于技法技术的操作,以操作的熟练,过分做作,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这方面把这个作为一种目的,作为一个目标,这又偏离了,走向反面去了。你去做笔法,古人有没有做?有,但是高手做的没有痕迹,我们现在这一批都有痕迹,一看就是做的,而且除了这一项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来支撑,这是当下整个展览作品里边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可以称为新的“俗”!这个精神化的注入,怎么注入?我们解决技巧,古人也解决技巧,古人也花三十年,他的整个青少年全部都解决这个问题,苏东坡的《祭黄几道文》,50多岁写的,你看他的结字功夫非常到位,没有一个字能出现一个我们看起来非常难看的破点,这是他的结字功夫非常到位的证明。我们现在看当代人的作品,达到他那种程度的很少。

记  者:当代的书法为了适应展厅和大众的观赏性,去追求能够快速抓到观者的眼球的效果,您觉得当代的创作,比如您的创作方向上,有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您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
张志庆:其实由书斋转向展厅,也就是说由体验式的、阅读式的书写转向艺术化的创作,这种艺术化的创作是西方的美术观念,是传过来的,我们传统书法里边讲的是自然书写,它不会去考虑在章法上的美,不会过于的去做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展厅化了,这种影响也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所以书法也必然受到影响,你想脱也脱不开。而且这种视觉化的东西它也为书法的形式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内容,但是你过于的强调也是会走向极端化。我在我的学习当中,也吸取有益的东西,比如说我看到了这个形式就是很美,那我就吸收过来,但是我在吸收过来的时候,我在使用到我的书法创作里边我看它合不合适,协不协调,如果协调了我就融进来,不协调了我就去掉。

记  者:我们近三十年的整个书法过程,有人提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倡导的所谓的流行书风。第二阶段是目前在进行的,大家认为是一个新的帖学的时代,您是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张志庆:其实我们返回去看一看,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的整个社会变化,一个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政治,你再看看经济的变化,它跟书法其实是相关的。那时候出现了流行书风,这是人们思想渴望自由,渴望得到解放,渴望得到一种舒放的阶段。

记  者:实际上文 革那十几年,包括文 革之前,对人的极端压抑之后突然解放了。
张志庆:突然解放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必然的状况,我们在进行了一个自我的舒放和压抑完全抒发出来之后,我们再去看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发觉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保持健康体魄的一个过程。其实书法界文化界也是这么过来的,包括我们的国家经济也是,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觉得过热了我们就要收一收,现在新帖学精致化东西的盛行,正好恰恰是在我们收放了之后,我们稳定下来,看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这个时候,像哪种?我们能不能那样玩?我们要找新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就出现了流行书风和新帖学,再往前走,我们还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现代人们思考问题的视角跟宽度很明显比原来宽多了,一个人他能够从很多角度来判断社会出现的一件事情,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一个准则,同时又有社会的道德提倡,还有国家法律的约束,这些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对人们的影响,我的想法是,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可能还会有很多坎坷和问题,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代,好的我们会提倡,会努力向前发扬,不好的大家都会去反对它,都会去唾弃它。所以我觉得还是会走上了一个健康的道路。

记  者:好的,感谢张老师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谢谢。
张志庆:谢谢你。

注:本文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荣宝斋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荣宝斋在线的价值判断。







梁石柱. 男  .50岁
邮编:655600.
云南省陆良县同乐大道上段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微信):15911475199
邮箱:15911475199@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3-29 05:10 , Processed in 0.20895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