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9|回复: 0

漫谈执笔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2 20: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执笔法


         中国书法的执笔方法,虽是以五指齐力、掌竖腕平肘自起为主,但在实际书写中,由于需要翻腕飞锋入纸,所以笔锋往往会侧俯于纸面,即笔管与纸面构成小于90度或大于90度的角度关 系。这种角度关系如果显现于笔锋落纸那一刹那,就会形成一种非常有意味的造型。

       一般而言,汉代以前的书法,多中锋运笔,令锋常在笔画中运行,且笔笔藏头护尾。汉以后,则出现"横画发笔仰,竖画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①这样的中锋、侧锋兼用且多侧锋的用笔法。

       当然,这样的侧锋用笔之法,是"心圆"、"腕活"观照下的随己左右自由书写状态的产物。所以,仍然 可以视其为中锋运笔的变则。

      《尚书·太甲》载:"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此处的"虞",作"虞卒"解,指古代帝王狩猎时,担任围合禽兽的士兵;"机",是机弩;"省",作察看解,"括",是括 正之意,作检查校正解。表明先秦之前,我们的先民在研究机弩弹道轨迹时,已经认识到,一定角度的作用力,会形成一定的物的运动轨迹。这种认识, 早在晋时的书论中即有反映。晋·卫铄论书,说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戈如百钧弩发;撇如陆断犀象……"明确暗示出发笔角度与笔势形态有密切关系。

      《淮南子·俶真训》云:"今夫善射者 有含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于 妙。"此语中的"仪",指机弩上的望山,即瞄准器;"度",指依据瞄准目标而仰起的角度。在我看来,由于在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六种技能,是古人毕生都要研修的必修课程,所以,所谓"六艺"中的"射 "与"书",在古人心中互为融通,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可以说,正是古 人对机弩箭矢力学运动的经验总结,启发了书法家挥毫作字时,对以侧取势笔法的认同。

        张怀瓘《玉堂禁经》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功。"又说:"夫书之 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这就是说,由于书法的点画须依各自特殊的形体 姿势书写,且笔势还因人的学养、性情以及时代审美风尚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取向与审美趣味,所以,书法笔势本身就应当有丰富的变化。

       此外,张怀瓘还说书法的用笔,要随字的结构与在文本中的上下左右关系而发生相应变化。所有这些都表明,书法的用笔,是不可能笔笔严守中锋(即笔管总是垂直于纸面)的。

       不过,严格说来,中国书法是特为讲究"骨法用笔"的(骨法用笔即中锋用笔),并且中国书法的美,主要是在依托于骨法用笔时,通过对笔法"筋"、"血"、"肉"的峻健活脱,来表现点画结构美而呈示出来的。所以,中国书法的执笔方法,大体应"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 , 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筋健"、 "骨峻"、 "血活"、"肉腴",产生肌理美。③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人还认为,这种"执之虽坚",却又必须是"不可令太紧",才能"使我转运得以自由。

       这就表明,作为艺术形态的书法,虽是须以中锋运笔为主,但古人也早就知之用笔,须"随机制宜,不守一定,若一切束于法者,非书也。④

       于是,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书学观,看成是书学主体立意于内在价值意义上的整体辩证思维的产物。

       在我们看来,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观照下,宋代的黄伯思才会说:

       昔人运笔,侧、掠、努、趯皆有成规,若法度礼乐不可须臾离。及造微洞妙,则出没飞动,神会意得,然所谓成规者初未尝失。⑤

       这"造微洞妙"、"出没飞动"、"神会意得",无疑是主体创造心态下奇思妙变、不拘一 格的产物,但它们却又对"所谓成规",绝对"未尝失"。这便是中国古代书法思维中高妙的智慧。中国书法之所以可以成为人们精神品性乃至学问内养操练的有效手段,这是其内 在重要缘由之一。

原载《美术报》总328期
注释:
①清,笪重光《书筏》
②清·王澍《论书剩语》
③明·徐渭《笔玄要旨》
④宋·董逌《广川书跋》
⑤《东观余论》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3-29 09:50 , Processed in 0.2098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