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趣线条,书法美的灵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9:5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趣线条,书法美的灵魂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辉煌,将信息交流的工具升华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悲哀,书法在歧视科技的氛围中辉煌,将科技看成雕虫小技,影响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
科技可以复制,可以迎头赶上,所以悲哀是暂时的;艺术不可以复制,书法大师的艺术顶峰无法企及,辉煌是永恒的。
艺术喜爱形象思维,用夸张的语言描写世界;科学习惯抽象思维,热衷于证明世界。本文试图将形象化思维与严谨的证明统一起来,阐述书法美形成

一,书法的形而下研究


大学读书期间,中苏蜜月正浓,苏联书籍便宜。1960年纸张供应困难,西安的大学生买苏联出版的挂图,翻过来作为机械制图的图纸。听说外文书店也知道大学生干的好事,拒绝卖挂图给大学生。
也在此时,蜜月过去了,中苏交恶,双方都翻脸不认人。英语吃得开了。我发现大城市书店中有一个小门,可以进入内部书店,专门卖西方出版的影印书,价钱便宜,印刷质量很差。后来一个工程师告诉我,这类是一种非法的出版物,西方称强盗版(robber edition),改革开放以后,统一译为盗版。
19887月,我在盗版书店,买了香港天地有限公司出版的作者为梁厚甫的《书法科学论》。梁厚甫(19081999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自称中国的儿子、美国的公民、日本的女婿。<<<<《参考消息》经常登载他的文章。
作者为了探索书法原理,请教了美国的物理学、生理学教授,有不少真知灼见。有些说法,我觉得不怎么样,尤其关于笔力的描述,他认为,帖放大到荧幕上来看,就可以看出笔力的强弱,而且得出结论:米芾、赵孟頫、文徵明的笔力最强,颜真卿、苏东坡的笔力,反在其次(23页),对这种论证不敢恭维。
读书多了,搞了一辈子科学,才知道科学不是万能的。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形而上学,即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这里的物理学泛指科学,哲学是在科学之后”,也是超越科学的。中文译为“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中国化的译名,准确到位。凡是科学鞭长莫及的学科如宗教、哲学、美学等超越科学的领域属于在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
书法中的力的概念源于生活,符合力学原理。彻底艺术化,高度抽象化,美学家心中形而上学之力和力学家形而下学之力,大相径庭,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想,正因为鸿沟的存在,给研究留下空间,给创作留下余地。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和形而上范畴密不可分。作为工具,汉字不仅有形而下的实用功能,还有更高的形而上的追求。自从有了毛笔,把汉字的形而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农耕社会的文人墨客有充分的时间舞文弄墨,形而上是他们永恒的追求。毛笔是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西方的硬笔,如鹅毛笔,不可能在中国发明,即使发明,也无法推广。
中国进入现代化,硬笔代替毛笔,电脑取代硬笔,可是几千年的形而上传统却无法替代。离开形而上的思考,任何文字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天的硬笔书法的审美只能遵循毛笔书法标准。
审美指导下的实用,实用基础上的审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互补,中国书法发展的永恒动力。


二,史湘云的阴阳哲学


史湘云称得上哲学家。《红楼梦》第31回史湘云与丫鬟翠缕谈论阴阳,很有趣。
翠缕道:“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
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
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
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
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
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
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
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
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
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
湘云道:“很是,很是。
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
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阴阳理论是我国独特的哲学理论其中心是平衡,和谐。
按照史湘云的阴阳哲学,书法也很阴阳:横划的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划的右面为阳;左面为阴;方笔为阳,圆笔为阴;露锋为阳;藏锋为阴;浓墨为阳,淡墨为阴;重按为阳,轻提为阴。
书法进入阴阳哲学的领域,成为形而上的范畴,哲学家、美学家、宗教人士,都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不管如何想入非非都不为过。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翻开著名高僧弘一法师的墨宝,仿佛慢慢进入种恬静、淡泊、冲逸清静似水,恬淡自如的艺术境界毫无烟火气。



三,线条因情趣而美


史湘云本色是诗人,见暮春残景柳絮有感,填《如梦令》词。激发了红楼诗人们的诗性。六人填了五首柳絮词,其中《南柯子》上下阙分别由贾探春和贾宝玉填词。
按照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心中之“意”与万物之“象”,互相交融,营造意象。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填词营造意象世界,创造美;读词解读意象世界,审美。
性格决定命运,柳絮词充满个人性情,也暗示了诗人的命运。诗人心中之“意”为诗人性情。而“象”则为漫天飘舞的柳絮形象。诗人性情与形象交融,营造了各有千秋,个性色彩鲜明的唯美的意象世界。
意象形成有如酿酒。厂家通过酵母的发酵将高粱酿造成高粱酒,营造一个纯美的酒香境界。诗人通过性情将柳絮升华为柳絮词,营造一个美不胜收的意象世界。性情是柳絮升华为柳絮词的酵母,是柳絮与柳絮词的交融剂。
高粱是酿造高粱酒的原料,柳絮是创作柳絮词的原料。什么是书法创作的原料?又是如何将其加工成书法作品的?
陈岸瑛的《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提出这样的问题:
金匠的任务是使金属熠熠生辉,画家的任务是使颜料发光,诗人的任务是使声音朗朗可听,书法家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我回答:书法家的任务是使线条情感浓郁,意趣盎然。
符号学把符号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任何通过我们感官可以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都可以成为能指;包括声音,颜色,触觉,味道,气味,形状等等。而所指是能指表达的概念。玫瑰是花圃中的一种花朵,它的的形象叫能指。情人在它的形象中看到了爱情,爱情成了了它的所指。能指与所指相加,构成了表达爱情的符号。中国人并不认可这种符号,可是在玫瑰文化的熏陶下,接受了这种文化。
书法线条形象是能指,书家及其鉴赏者的情趣是所指。如果玫瑰是爱情玫瑰,那么线条则是情趣线条。不过,我觉得用传统意象说描绘书法美更自然。
如果把笔端空中的轨迹看成隐形的线条,不管笔划,还是整幅字,都可看成一根线条。所以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研究书法美就是研究线条之美。书家以丰富的情感、浓厚的意趣加工线条,书法就是情趣的线条。
因为酵母,高粱酿造成高粱酒。
因为兴趣,柳絮升华为柳絮词。
因为情趣,线条脱胎我情趣线条。
柳絮升华为柳絮词,柳絮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语言。史湘云词中“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好像和象征春天的柳絮聊天。她和象征春天的柳絮对话,呼唤春天放慢脚步,共同享受少男少女的美好的青春年华。
书家同样和线条对话。米芾在《海岳书评》中写道“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这些语言似乎夸大得漫无边际。讲的是战争,还是艺术?
夸大吗?未必!因为这是艺术,不是科学。艺术世界是意象世界。米芾不自觉地创造了四个“象”:项羽、樊哙、硬弩、铁柱;一个“意”:“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意”与“象”交融营造了一个颜体书法的意象世界。正如高粱不是高粱酒,柳絮不是柳絮词一样。此时的项羽不是历史上的那个能征惯战的沙场将军,而是力量的象征,特别的是笔力的象征。米芾用战争场面比喻大气磅礴象征盛唐雄风的颜真卿书法,丝毫不过分。
也许颜真卿地下有知,未必同意这个比喻。但这并不重要,审美意象是历史形成的,意象世界是人造的,是主观的情趣与客观的形象不断交融形成的。
我对米芾评论的解读,米芾未必同意。在人造的意象世界中,顾不得那么多了。
汉灵帝时代,书法商品化。爱喝酒的书法家师宜官,去酒家不带钱,临时在墙上写字,让围观者为其付钱。书法家创造美,民众参与审美。精英的创造与民众参与,相映成趣,构成绝妙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绵延千年而不衰。
此时已经进入书法美的觉醒时代。人们自觉地审美和创造美共同创造意象世界。书法从写字的工具成为艺术的过程中,不断美化、神化、文学化、政治化、哲学化,它的内涵无限扩大化。
米芾以充沛的情感解读书法。书法不仅有情感,而且极富意趣。如墨趣、笔趣。
墨色变化形成墨趣。如湿度大的润笔,墨趣深厚,创作深厚线条;湿度小的枯笔,墨趣苍劲,创作苍劲线条。
笔划形象变化形成笔趣。圆笔,笔趣温柔,创作温柔线条;方笔,笔趣峻峭,创作峻峭线条;直笔劲挺,创作挺拔线条;曲笔委婉,创作委婉线条;粗线凝重,创作凝重线条;细线飘逸,创作飘逸线条;长线奔放,创作奔放线条;短线含蓄,创作含蓄线条;向上弯曲倔强;创作倔强线条;向下弯曲蕴藉,创作蕴藉线条;中锋敛笔骨力铮铮,创作骨力铮铮线条;中锋铺毫血肉丰满,创作血肉丰满线条;等等。
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约定俗成的过程,是熏陶的过程,是被大众逐渐认同的过程。其中帝王的提倡不可忽略。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等人功不可没。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家创造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约定俗成,被认同,成为永恒的艺术。
意象是美的本体。情趣线条是书法美的本体,也是书法的灵魂。


四,节奏与韵的描述


《文心雕龙声律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指声和声构成不同的声调,平仄协调可使音调和谐;“同声”指相同的韵母,韵母相同的字前后呼应,称押韵节奏与韵是格律诗的两个要素,平仄交替为节奏。如果把诗句看成节奏序列,一行诗句中的节奏避同求异,收“异音相从”之效;不同诗句中的韵。异中求同,结“同声相应”之果。节奏使语言跌宕,押韵使语言流畅。
节奏源于音乐,逐渐成为日常用语,如快节奏、慢节奏、生活节奏、心理节奏、运动节奏……。
古代一个和尚爱击磬(形状像钵的铜制佛教打击乐器)。不知何故,寺中晨钟响起,其磬不击自鸣,和尚怀疑磬上有妖魔所附,遂忧郁成疾。其友人知之,用锉刀在磬上挫了几下。寺内钟声再起,其磬悄然无声。
钟的固有频率与磬的固有频率相同引起磬与钟的共鸣。友人用一把锉刀治好和尚的心病。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的钟与磬却“同声相应”地共鸣。将韵的概念推广到自然,可以将固有频率作为钟响磬鸣的韵。
诗词押韵在句末亦称韵脚,可以看成节奏群的休止符,而自然界生活中的韵的休止现象极其模糊。所以,重新定义节奏和韵:周而复始的运动周期内,若存在一系列的时间区间,区间内存在着规律性的交替变化的运动称节奏;在不同周期的节奏序列中存在重复或可以重复的元素称为韵。通俗地讲,节奏描写局部变化,韵叙述整体美感。
定义中所以讲“可以重复”,因为有些运动虽然运行一个周期,只要是可以重复的元素都可以称为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讲的是草、花和人的生长节奏。谈起韵,不由得想起死刑囚犯临死前的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和前面的诗对比,可谓俗极。可俗极和雅极之间却有一个共同元素:今年的草与花绝不是去年的草与花,二十年后的好汉亦非今天的死囚。可是同类的花草不断开放,张飞死了,人们可以从牛皋、李逵等好汉性格里看到张飞的影子。
重复事件中经常包含着韵,如《三国演义》中的“三让徐州”、“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复并不单调,因为都是节奏和韵的和谐。“六出祁山”的韵应是无功而返。可是经过罗贯中的渲染,特别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一类故事节奏,在诸葛亮失败的韵脚上加上了形似胜利实为失败的声母,使故事韵味无穷。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前句的“寒暑”讲的是自然气温的变化节奏: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后句的“收藏”讲的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节奏: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用天文学语言来说,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地球的气温和人类活动的韵;而文学语言则岁月沧桑为气候和人生之韵。
兴盛衰亡、是非成败是王朝更迭的节奏,而大一统的皇权至上的制度则是专制政权之韵。
不考虑运动产生的原因,只分析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以及确立适当的方法描述运动的力学内容成为运动学。我们可以将节奏和运动的描写称为节奏和韵的运动学。



五,书法中的节奏与韵


言规正传,讨论书法中的节奏和韵的运动学。
“一波三折”明显折为节奏,波为韵。推而广之,可以将笔锋墨线为韵,提、按,顿、挫,方、圆,藏、露,都可以看成节奏。双钩轮廓线的宽度随着笔锋墨线的变化自然形成节奏。


人们习惯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枯、润、湿。墨色变化,可以成为墨趣,也是节奏。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灰度概念,可以精确研究墨色变化形成的节奏。
至于结体,可以按笔顺连接点画之间的形断意连形成的轨迹,点线之间的变化呼应,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映带勾连为韵;笔画为节奏。
字与字的重心连线可以看成章法之韵。行距、字距、字的大小变化、空白处与墨迹的比例(计白当黑)都可以看成章法的节奏。
节奏之间的协调,即收“异音相从”之效;节奏与韵的和谐,即结“同声相应”之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字体的节奏和韵。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极端现象,即草书和仿宋字。
草书可以一笔书写一行,从头到尾一韵到底,节奏变化激烈,大起大落一气呵成。
仿宋字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字体。仿宋字节奏和韵极其简单。从字的流动特性来讲,它是均匀的流动。从变形的角度来看,横平竖直,没有任何弯曲、拉伸或压缩的变形。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不承受任何压力;一是刚度很大,好像是钢管构成,可以承受无限大的压力。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我更倾向于后者。
仿宋字的韵味简单,笔画线条很少变化,分不清中锋、侧缝、偏锋,节奏单调,没有个性。正因为如此,小说《红岩》中的成岗,用仿宋字刻写蜡板,编辑《挺进报》,逃避敌人的检查。这种字体的韵味形成一种整齐美,广泛用于工程界,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节奏和韵从何而来?研究力与运动原因的力学部分称动力学。我们来研究节奏和韵的动力学。
地球自转与太阳引力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季、二十四节气,才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有了大雪对青松的压力,才有“大雪压青松”的雄壮;有了暴雨对杨柳的凶残,才有“暴雨打杨柳”的狼狈和柔韧;有了大风对石竹的狂吹,才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有了宣纸对笔毫的阻力,才有“一波三折”的风采。
两种此起彼伏、相反相成的作用是产生节奏和韵的动力。若两种作用势均力敌,产生的节奏有明显的规律性,没有大的振幅,更没有破坏性的震荡,这种类型的运动处于动态平衡;若节奏序列是可以多次重复的,即有韵可求的。稳定的动态平衡,既存在“异音相从”的节奏感,又蕴含“同声相应”的韵味,难道不是自然或生活写成的绝妙好诗吗?
临帖的作用主要是学习书法的节奏与韵,并将动作记入大脑。开始,一笔一划地记忆,一笔一划地临写,边想边写;熟练后,将一系列的指令作为整体存储在脑海中,临写过程与刻写电脑光碟的原理一样,都是记忆过程。写作品时,将指令从脑海中调出,一气呵成地书写。学习过程是编写程序的过程,编写一条指令,记忆一条。熟练后分散的指令组成程序段,以子程序的形式存储在脑海深处。写作品成了执行程序的过程。不熟练,边想边写,读一条指令,执行一个动作。熟练后,一下笔,调动一个子程序,执行一系列指令。好像在电脑屏幕上点图标一样地简单痛快。

我相信,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稿》,苏东坡写《寒食帖》,潇潇洒洒,一挥而就。情感激发大脑,使存储在大脑深处的信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书写出千古名篇。







六,笔毫动力学


刚性的笔杆,柔软的笔毫,笔毫的柔度变化莫测。这和举重运动员举杠铃,舞蹈家舞动红旗,戏曲演员控制道具,各有各的控制方法,是不能相互比较的。力的实质是控制能力,而不是力的大小。这就可以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大力士写字可能软弱无力,而文弱书生写的字,却苍劲有力。关键在于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不一样。书法家将手指、手腕、手臂,甚至整个身躯与小小的毛笔混为一体,控制笔毫的微小变化。
控制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开环控制为没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如“弯弓射大雕”,射手无法控制出弦之箭的任何行为。闭环控制系统,即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如导弹控制系统。导弹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将运行信息反馈给系统,系统根据反馈信息修正导弹运行偏差,直到射中既定目标。
书法创作强调“意在笔先”。“意在笔先”指对创作过程有个总体安排。用程序员的语言来说,要编好程序,然后执行程序。表面看来,书法创作好像是个开环系统,实际上,“意在笔先”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不断调整运笔过程才能达到目的。运笔时,眼睛时刻得到字形的信息,手指不断受到笔毫受力的信息,并不断将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不断发出指令修正运笔的偏差。可以将“意在笔先”看成控制目标。然后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正离开“意在笔先”的偏差,最终达到“意在笔先”的目标。书法创作过程是个复杂的闭环控制系统。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力,不是指力的大小或强弱,而是说,对力的大小的控制能力。
力大无穷,不是真正的力士;而随心所欲地控制力的运行的方向和大小,才有力量。运笔过程产生的阻力和举重相比,完全微不足道。可是书家要写出力感,可谓举鸿毛若举杠铃,够为难书家了。为什么书法创作喜欢宣纸,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关键在于宣纸能够体现阻力,而光滑的道林纸很难体现。
源于图画的汉字,最终发展成为抽象的文字符号。笔者曾经试图将笔画简化为力学构件,计算刚度,研究力度,最终发现是不可能的。书法中的力度纯粹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无数受力构件变形的概括和抽象。从画到字的演变过程中,无数涓涓细流,逐步汇合成既适用又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长河;流动过程中艺术的浪花淘尽受力构件的所有适用部分,留下的是大千世界中受力构件的形状变化的力感。书家只有溯流而上,回到书法艺术的源头,才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印印泥”、“画锥沙”、“屋漏痕”等返祖现象的描写,正是这种返祖现象才是书法创作的真正的源泉。



七,高难度的技巧美


体育运动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就拿以力量为主的举重来说,杠铃在地面、胸前和头顶时处于静止状态,即速度为零。从零到零的过程,必然存在加速和减速。这样就存在抓杠铃至胸前,举到头顶,放下到地面,这样的三个抓、举、放动作,可以看成举重的一波三折。还可以将杠铃的运动轨迹为韵。教练的主要任务可以理解成,根据运动员的特长设计他的运动节奏和韵。
我们可以从观众席中的雀跃欢呼声中听到观众的心理节奏。运动节奏与心理节奏的共鸣使运动具有观赏性。力量型运动尚且动人,其它技巧性运动的节奏和韵更加吸引了大量的体育迷。
翩翩起舞的红绸舞,演员挥舞柔软的红旗;长袖善舞的戏曲演员甩动水袖;其它如翎子功、翅子功、辫子功、扇子功、衣服或身上的细小饰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美的动作,它们绘制复杂和谐的空间曲线。优美的动作和高难度的技巧美息息相关。
小提琴手拉动琴弦,横笛手吹响横笛,不费吹灰之力。可是他们身体随音乐旋律做全身运动。《水浒》的高俅踢气毬:“那身模样,这气毬一似胶鰾粘在身上。”
演员和道具,小提琴手和小提琴,横笛手和横笛,高俅和气毬,完全融为一体。控者与控物融为一体的变化无穷的互动,形成艺术。控物承受的力,微乎其微,但反馈给控者的是充满艺术细胞的信息,控者不知不觉地相应做出相应的全身运动。古代文人背诵诗词摇头晃脑,即使普通言谈激动时会手舞足蹈。
晋卫夫人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毛笔成为书家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书家全神贯注写字,字的节奏与韵反馈给书家大脑,大脑指挥身体做相应和谐的全身运动。用全身之力送到笔尖的实质是书者与笔毫的互动。善书者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字,必须按照一定的笔顺,一次写成,不许事后修改或修饰。这就使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划清了界限。
笔画的顺序和路径成了书法的时间坐标。人们可以根据时间序列回顾书家毛笔的运行过程,从而感受书家情绪的波动。
书法从写字的工具成为艺术的过程中,不断美化、神化、文学化、政治化、哲学化,它的内涵无限扩大化。
临写大师碑帖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用大师的习惯代替自己的习惯。而大师的笔法、结体和章法,是中国书法文明精华的积淀,顶峰往往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学习,总有所进步,望着那个不可攀的高峰,又有进步,就会兴趣盎然学下去,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中国文人把毕生的精力消耗在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写字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之所以悲哀,她不能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而汉字和书法成为中国落后的替罪羊。但是科学技术落后,可以补课,可以迎头赶上,可以赶超;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悲哀是暂时的,而辉煌是永恒的。
提按、转折、藏露、方圆……是书法语言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与音乐家可以用七个音符写出美妙的乐谱的道理是一样的。书法是情感的音乐,趣味的舞蹈。特定的情况下,这种舞蹈不可重复,因为情感不可重复。王羲之无法重复兰亭序,而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写字和带着镣铐跳舞一样,只有镣铐和身心融为一体的时候,可以跳出美妙绝伦的优美舞蹈来。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镣铐呢?形状不会变化的刚性的笔管,用理论力学的说法,有六个自由度,通俗地说,有六个可以自由运动的方位。而柔软的、提按自由、转折方便的笔毫,不仅可以随意运动,而且可以任意改变形状,严格地讲,有无限多的自由度。
可以想象。草书大师张旭挥毫时,其复杂程度,不会亚于公孙大娘舞动的剑器。刀有刀法,剑有剑术,十八般武器都有自己的武艺。它们都是硬碰硬的真刀真枪的真功夫。书法挥毫的对象却是变幻无穷的笔毫。
书法的艺术天地会比中国的传统武术更长久,其情趣的丰富更是武术无法相比的。
一位学者说,他看到弘一大师书写的“一”字,总感觉到要流泪。也许大师书法中的宗教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学者。
不难想象,《兰亭序》的飘逸潇洒,《祭侄稿》的悲怆,《黄州寒食诗帖》的凄凉,无不跃然纸上。


八,流动产生力


书法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艺术,源于生活,何处是源头?首先是力,而书法之力仅仅是一种感觉,感觉从何而来?
首先源于流水。
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提出用笔如“屋漏痕”,笔画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屋漏痕”用雨水漏痕测量书法的笔力。
当然是古老而且破旧的墙壁,如果是现代的水磨石或瓷砖的墙壁,摩擦力几乎为零,水流之后,不会留下痕迹。痕迹的基本要素是:水流的动力、具有一定摩擦力和渗透力形成阻力的墙壁。痕迹就是力,也就是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感觉或印象。
由此可以定义书法中的笔力:运笔过程中形成的笔毫不断克服阻力的感觉,就是笔力。
笔画可以看成截面变化的狭窄河道,河流中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是相同的,所以宽处流速慢,窄处流速快。物理学告诉我们,速度的变化是加速度,加速度度量力。
在书法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流动,可以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感觉流速的变化,变化就是力。
从几何学可知,用相等长度的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以圆形为最大。理想的半圆形的河流断面的流量最大。万毫齐发的中锋运笔,恰好像墨水流过近似半圆形的河道,所以中锋运笔流量最大,笔力当然最大。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水流沿流动方向画出的曲线称流线,如飞机的机翼、汽车的外形,俗称流线型。
笔毫画出的墨线,只要流畅运笔,自然形成流线型。可以根据墨线研究书法中的力学现象。
颜真卿的笔画如大江东去,赵孟頫的笔画虽然是涓涓细流,可是笔画的变化细致生动,由宽变窄、由窄变宽自然而且流畅,速度变化就是力,能说赵孟頫的书法无力吗?
力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使得速度发生变化。速度逐渐变大,说明作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俗称加速;否则为减速。人们可以通过速度变化感知力的作用。
笔蘸满墨水时,笔毫包含墨水的饱和度最高,此时运笔速度必须快快,墨水才不至于在纸上成为墨团;随着饱和度减少,运笔速度变慢;饱和度减少到最低时,运笔速度最慢,形成枯笔。
墨的燥与润,浓与枯的变化与行笔的速度有着直接关系,行笔速度相对慢时,笔在纸上有瞬间的停滞,墨流多,故点画能浓,反之则枯。书写的速度快,墨则宜稍淡,速度慢,墨则宜稍浓。
墨对纸的渗透力,反映了速度的变化,这就是力。成语“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实质是渗透力的形象反映。
墨色变化,笔力的间接作用形成的力感,而提按则是笔毫的直接作用了。提,则轻,笔画纤细;按,则重,笔画粗壮。



九,加速和减速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神授”,虽说得神乎其神,却字字在理。疾,加速前进;涩,克服阻力,减速慢行。运笔过程就是加速和减速的过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可以妙笔生花。
为了研究加速和减速过程,不妨研究一下单摆运动。
单摆运动是很优美的运动,物理学称为简谐运动。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简单的和谐运动,因为它的运动可以用三角函数描述。三角函数的合成或叠加,可以描述大千世界很多美妙的现象,如乐器弓弦的振动,而弓弦的振动可以发出最美妙的音乐。
简谐振动有三个特殊位置很有趣,在中间平衡位置处,单摆的动能最大,切向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在两端,单摆的势能最大,切向加速度最大,速度为零。单摆处于能量守恒状态,势能和动能不断转换,速度、加速度、切向分力的不断变化,一天24小时,为人们报时。
笔毫的运行比单摆运动更复杂、更和谐、更美妙。纯粹从力的角度,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对于毛笔而言,变幻无穷,有着消耗不尽的能量,根本不考虑能量守恒。关键在于如何细腻地控制笔的运动。
起笔:一般为空中取势,在空中某一位置,其初速度为零,落笔后,不断加速或减速前进。
收笔:可以藏锋或露锋收笔,但都不是急刹车,速度和加速度都不为零。如果是最后一笔,在空中刹车;否则为下一笔画的起笔。
转笔:转以成圆,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比较自然、均匀、和谐。
折笔:折以成方,折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会有突然的变化。
顿笔:有重顿、略顿和轻顿。顿指暂时的停顿,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以达到很大的值。因为它处于蓄势待发的态势,为下一笔做准备。
运笔不断处于“疾”和“涩”的态势,笔毫给人一种不断克服阻力的感觉,好像处在加速或减速的态势,这样书写出提按起伏、抑扬顿挫的笔画。
最有趣的现象是加速度很少为零,更多的是暂时的停顿,此时速度为零,而力或加速度处于蓄势待发状态。笔停,而力不停顿,准备不断加速前进。只有在失控的情况下的败笔,笔毫作惯性运动,才有俗话说的运笔无力。
从力学的角度,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而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笔毫在纸上的上下纵横的速度变化,也就是不断加速,或减速的过程,就是笔力。笔力造成墨汁不断成克服阻力的视觉冲击。
笔力不能比强弱,只能根据书法的美学原理判断美丑。不同书法大师的速度变化过程根本不同,他们之间只有风格的差异,不存在笔力强弱的区别。被人讥笑为笔力欠刚劲,有浮滑之风的赵体,在运笔过程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雄强的颜体相比,并无逊色。



十,弹性变形力


钗股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极富弹性,受外力而变形;外力释放,立即恢复原形。后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依然圆润饱满。姜夔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折股钗,意思是弯曲的股钗。我们看不到力,可以看到物体的变形,股钗抵抗变形的能力,即为力。
下图左边为颜真卿写的国字,右边为赵孟頫的国字,如果上下承受压力,颜字的两面边框向外弯曲,赵字则向内弯曲。国字框的两侧可以理解为两根立柱,受外力而弯曲。颜字向外弯曲,赵字向内弯曲。一旦外力释放,有一种恢复原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力感。凡是有力的字,都可以理解成弹性构件,有一种受外力变形产生力图恢复原状的趋势。即使线条很细,也会感觉是绷紧的钢丝,而不是软趴趴的草绳。


时间与温度等一类物理量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可以从时钟(特指古老的用钟摆计时时钟)的角度读出时间,实质是用定时摆动的钟摆测量时间。从温度计(指水银温度计)的刻度读出温度。实质是用温度引起水银体积的变化测量温度。读者并不关心钟摆的运动和水银的体积变化,只关心时钟和温度计的刻度。
同样原理适合于力的测量,典型的是杆秤,有趣的是秤砣与支点的距离明明是长度,但读出来的结果恰是重量(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同样弹簧秤读数圆盘上指针转动的是角度,也读成重量;现代化的数字测力仪表可以直接读力的数量。因为力是看不见的,测量力的仪表实质上是将看不见的力转换成看得见的物理量的装置,以看得见的物理量为度,测量力的大小。因此,杆秤以长为度,弹簧秤以角为度,电子测力仪表以受力后的电磁场变化为度,测量力的大小。
艺术用感官测量力,仪表是感官的延伸。感官是力的测量仪表的真正源头。感官得到的信息是直觉的,它忽略力从度到量的转换过程。请看《红楼梦》第33回,贾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如何度量贾宝玉受到的力:“由臀及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处好处。”再看第34回袭人的度量:“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僵痕高了起来。”曹雪芹用颜色变化(或青或紫),形状变化(或整或破),体积变化(僵痕)为度,测量贾政施加在板子上的力。
这些度都是常识,既不需要研究好的皮肉如何在板子的作用下转换为伤痕的过程,也不用力学计算,更不用法医鉴定。
战争的描写更丰富,如“弯弓如满月”,以月为度,量拉弓之力;“弯弓射大雕”,以雕为度,测量箭承受之力;“力拔山兮气盖世”,以山为度,测量项羽之力,拔山是不可能的,但联系项羽叱诧风云的一生,此度也很自然。类似的还有“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
艺术源于生活,书法中的力源于弹性变形。弹性指物体受到外力后,形状方式改变,若除去外力,变形消失,恢复原状的特性。弓是一种理想弹性体,人们看不到拉弓之力,但可以观察到弓的变形,即弯曲后的形状,如《三国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
弹性体抵抗变形的性质称刚性,刚性之度量称刚度。黄忠的弓刚度很大,要一百二十市斤的力才能拉开。与刚度相反的性质称柔度。黄忠的弓柔度很小。刚度与柔度成反比例关系。工程上一般用刚度度量物体抵抗变形的能力。为了尊重艺术语言,本文用刚描写刚度大(柔度小)的物体,用柔描写柔度大(刚度小)的物体。
将字看成承受外力的弹性结构,从线条与形态的变化中产生力感,微微弯曲的横与竖,很容易和弯曲的梁,受压的柱联系起来。笔画的粗细,弯曲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字体。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3 12:48 , Processed in 0.2072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