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研究散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00:2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研究散论
                                                                     郑峰


在齐文化灿如银汉的人物星空中,除了人们早已熟悉的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子、左思、房玄龄之外,一位齐地宋代文化名人正在被专家们发现研究,引起了当地文化界特别是美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山水画泰斗,被誉为“古今第一”的李成。

李成,字咸熙,又名李营丘,祖籍长安,北宋初年国画宗师,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李成出生并久居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他开创了齐鲁画派,独创的营丘山水林画法成为后世诸山水画家之楷模。《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 “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李成是我国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时至今日,凡学山水者必直追北宋,必涉李成。李成以其成就之高、影响深远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炫目的光彩,他的艺术在今天仍为人们所欣赏、研究、师承和发扬。

一、            李成的淄博渊源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李成祖上本是唐代皇室,其祖父李鼎为唐末国子监祭酒,苏州刺史。唐末五代之际,李鼎为避战乱遂携全家从苏州迁至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据董逌《广川画跋》中记载,到李成的父亲李瑜时,其家道已日渐中落,当时唐朝已覆灭十几年。李成就出生于这样一个高贵的士大夫家庭。李成的生卒年为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和宋太祖乾德五年(919—967),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入北宋仅仅生活了七年。
  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史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惟以自娱于其间耳。”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乱的年代,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直至北宋建立(960)。李成的祖父李鼎,本是京兆(长安)人,在唐末曾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作为唐宗室的李氏一族,虽然在前朝尊贵一时,但到了“五季艰难之际”,却成了被残杀的对象。李鼎不得已逃离长安,“流离于四方”,避难到山东青州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得名)。所以后人也称李成为“李营丘”。李成的父亲李瑜,曾在青州做推官,与其父李鼎都以儒学和治史名扬四方。因此虽然至梁时已家道中落,但在这种书香门第下,李成仍能博涉经史,多写丹青,这对他的艺术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
    齐国故都临淄,历史上这里曾诞生过许多名贤学者,历史沉淀的雄厚齐文化底蕴,无疑是李成成长的良好氛围。李成自幼聪颖过人,由于士大夫家庭的影响,他博涉经史,爱好赋诗,喜弹琴下棋,尤其对家乡的山水特别感兴趣。在当时,许多画家都以画黄山、桂林山水、三峡奇峰等名山大川题材而得名,可是李成道不外求,独爱家乡平远风光。他遍游蒙山、鲁山及齐鲁他山和丘陵平原,搜诸岩壑林木、荒村野店、人家僧舍,作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他凭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赋,加上刻苦严谨的创作精神,赋予了营丘山水林木以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圣朝名画评》曾论李成画作为 “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他立足营丘,名冠皇朝,因表现齐鲁山水林木而创立了齐鲁画派。他独特的营丘平远山水画法,更是成为千古不朽的楷范。据考证,他创始的蟹爪林木画法就是从淄博特有地貌中的槐树获得灵感的。这不仅表现了淄博独特审美价值的自然风光,同时体现了齐文化的地域性和个性化。

二、            李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画史上的地位

李成是临淄土生土长的画家,他在古代齐国这片土地上成长成名。古今以画鲁中山水林木而名贯天下的,只有李成一人。李成的成就和名气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看看李成在山水画发展历史上的影响。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的全面成熟和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李成、范宽、郭熙被后世称为山水画三大宗师,而当时山水画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范宽、郭熙和翟院深、王冼、燕文贵、许道宁、李宗成都是李成的学生。李成山水画成就登峰造极,为当时泰斗。先是“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后来举国惟摹营丘,朝野画家以学习李成画法为荣,“摹李成,遂成名”,成为当时口号。以致有些画家改名为宗成、效成、希成等。可见当时李成是笼罩着山水画坛的,这些都在《画继》与《画绘宝鉴》中有记载。

李成的山水画继承了荆浩、关仝北方山水画派的成就,并发展成新的风格。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将他与关仝、范宽并列为宋初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并指出李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是“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李成发挥传统绘画的笔墨表现力,以爽利洒脱的笔致和富有微妙变化的墨色,表现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山川大地的灵秀。他用墨清淡而有层次,很少用大块浓墨,被后世称为惜墨如金。他描绘的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使观者有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色可掬之感,所画寒林老树形象劲拔而富有生命力。米芾《画史》中论:“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当时画坛林木皆李成法,世人称李成山水画为“李家山水”。

宋代权威画论,刘道醇著述的《宋代名画评》说:“李成,营丘人,能画山水数石,当时称为第一。观成所画,然后知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非神而何?故列为神品。”著名宋代画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画山水,惟营丘成……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伦,岂能方驾(媲美)?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难继后尘。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艺术天赋的皇帝,他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传记体绘画通史《宣和画谱》,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本朝李成一出,数子之法遂亦扫地无余。如范宽、郭熙、王冼之流,不足以窥其奥也。”“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元代汤厚《画鉴》也说:“凡烟云变灭……莫不曲尽其妙,议者以为古今第一。”中国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在他的《中国历代山水画技法解析》一书中说“由此可见李成在北宋画坛山水画坛无与伦比的地位”。陈传席教授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评述:“北宋山水画几乎都出于李成一系,他在人们的心目中、统治者的提倡中以及实际的作用中,皆达到了一统和独尊的程度。”李成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从此,中国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现在及其传派的画迹中皆可看到李成对后世的影响。

李成死后画名益著,其孙李宥任开封尹时,以重金收购李成作品,北宋皇帝中神宗、徽宗等尤酷爱李成画,刻意搜访,遂造成李成真迹稀少,而赝品却大量流传。北宋米芾自谓平生曾见李成画三百本,而其中只有两件是真迹,因而欲作“无李论”。由此也可看到李成的绘画受到社会欢迎和赏识的程度。

传为李成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画中枯枝作蟹爪状,石如卷云状,萧索的气象和平远的景物,体现了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三、            李成的为人个性及其儒家“山水比德”思想

李成山水画的特色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李成本人生性孤傲磊落,作风旷达。宋人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中记录了李成自己的一段话:“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 可见李成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决不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因为李成厌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决不依附权贵,所以他几次失去做官的机会。他虽然生就一副傲骨,平生不事权贵,但他平易近人,对朋友和普通的老百姓却有求必应,非常热情。传说他与汴京相国寺东宋家生药铺的老板关系密切,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家药铺两壁皆有李成所绘山水画,这充分显示了李成性格中热爱人民的一面。

李成的孤傲、旷达、磊落的性格及其门第出身,有助于他理解绘画。在思想上,他不得不接受李氏王朝灭亡的事实,四处流离,虽当他出世时,李唐王朝已灭亡十几年了,但作为皇族成员的他,并不甘心于就此埋没,还想东山再起。但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兵灾人祸等,他的理想终于未能实现。在多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的目标终于稳定地转移到绘画上,力求自己心中平静,在绘画上也极力体现这种情绪,表现为意境冲淡、平和,其中也有萧疏与无奈。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这种情感的表达,绵绵不绝的深入,朦朦胧胧的虚幻景物,使思维不自觉地延伸下去,达到情绪上的宁静。这种情感寄托也是历来文人雅仕的一种“比德”思想的延伸。

“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化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艺术。 “山水比德”始于孔子,尽管孔子对于绘画的言论确实不多,但是他将“绘事”与“道”、“德”、“仁”、“艺”有机融合,开创了山水比德的先河。孔夫子在《论语·雍也》中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

李成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与他个人修养、气质是分不开的,也充分反应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儒家“山水比德”思想。正如《广川画跋》中所说:“盖心术之变化,有时出则托于画以寄其放,故云烟风雨、雷霆变怪,亦随以至。方其时,忽乎忘四肢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后世按图求之,不知其画志也,谓其笔墨有蹊辙,可随其位置求之。彼其胸中自无一丘一壑,且望洋响,若其谓得之,此复有真画者耶?”《圣朝名画评》也说:“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上面的引文用一句话总括来说就是:胸中有丘壑。这“丘壑”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树石在画家心中的反映,还指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襟怀、气质等。有了这样良好的生活素养,才能遗去机巧,意冥玄化,正如“忽乎忘四肢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这个“道”,是书画之道,也是天地之道。“能尽其道”者,自然可以达到“惟意所到”、“自创景物”、“皆合其妙”的境地,这才是李成绘画的真谛。

据史籍记载,李成性情旷荡,一生喜好饮酒,且经常与朋友弟子痛饮狂歌,于宋乾德五年丁卯醉死在客舍里,年仅 49岁。虽年仅 49岁,李成在绘画上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山水之父李成以其具有开创性贡献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历代高人圣士仰慕的一座高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5 18:48 , Processed in 0.1790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