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张继访谈

[复制链接]

1177

主题

653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0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21:5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张继访谈


  张继
  1963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东方印社社长
    
  采访时间:2013年6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张继艺术工作室
  记 者:张老师,请您讲一下您的书法,您一开始学古人的时候就是从隶书入手的吗?
  张 继:我对书法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最早入手的书体就是隶书。当时因为年龄很小,大概十来岁吧,记得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喜欢写那种蚕头燕尾的字体。当时不知道它叫什么字体,那时候没有字帖,从报纸上或者什么印刷品上见到这种字体觉得很好看,加上小学的一个老师喜欢写这种字体,我就跟着学,后来知道它叫隶书。慢慢又知道它还有很多的传统碑帖,并不是一种概念化的蚕头燕尾。
  记 者:那就是说从最初到现在这几十年间,您一直在学习古人?
  张 继:要说起几十年来的学习历程,比较复杂,也比较漫长,中间有很多变化。虽然我一开始是从隶书入手的,但是几十年的学习实际上是要把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都接触到的,包括真、草、行、隶、篆各种字体,包括每一种字体里面的很多书体。隶书这一块当然是我一直最投入的字体了,也经历过几个阶段。最早的时候有点信手涂鸦,虽然别人说写得不错,其实没有师承,没有正宗的学习,这是一个阶段。后来知道了有碑帖,我记得最早得到了一本《曹全碑》,就开始写,规规矩矩地学,学过很长时间,学《曹全碑》、《乙瑛碑》,都很规矩,这又是一个阶段。再后来大概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书法也在发生一个重大的变革,就是变形以及现代意识的渗入。我曾经有一段也写那种龙飞凤舞的隶书,写得很怪、很变异。但是现在回想那是极其的不成熟,有那种追求,其实是作为一种新鲜感的探索。后来发现自己的功力还有很大的缺陷,又继续深入到汉碑里面去挖掘那些经典的元素,现在看来那些经典元素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并尽可能把它流露在自己的笔下。这个阶段经历了很长时间,我们知道的著名汉碑,基本上都下了一些功夫。然后又觉得不满足于汉碑这种表现,后来又学习汉简。简书相对比较随意,它的情趣、笔墨的变化更多,慢慢再加上自己的个性,加上时代的审美元素,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体貌,当然还在不断地探索。
  记 者:张老师,刚才您谈到在探索的这一段时期,
  您的书风是龙飞凤舞的,现在又回归到了朴率的风格,是不是和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
  张 继:有直接的关系。孙过庭的《书谱》里有一段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说初学布局嘛,只能追求平正。“务追险绝”是中间的一个过程,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比较龙飞凤舞,比较奔放、怪异等等,有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审美理解的加深,觉得那种用俗话讲叫张牙舞爪的东西,缺乏很多内涵,也缺乏文气、雅气,缺了很多,慢慢产生了一种抵触。现在和那时候比,相对比较稳妥了,但是这个稳妥是经历过中间那一段怪异之后的稳妥。其实我现在还欠缺很多,但是作为一种追求,或者作为一种自然的发展规律,肯定是从平正到险绝,再复归平正。
  记 者:我想问一下,朴率这样一种风格,会不会作为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书风?
  张 继:这个“朴率”是我追求的一种大的方向。“朴”是一种朴拙,是一种憨厚吧,就像做人一样。但是“率”又是一种痛快,一种爽俊。它本身是一对矛盾,如何把它统一起来非常重要。艺术本来就是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艺术是单调的,是苍白的,但是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肯定是乱七八糟的。如果过于率意,它会流于表面,会显得比较简单。如果过于朴厚,可能会出现精神上的不能张扬,它们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一个大的宗旨。但是我现在处理得不能算好,只是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我曾经刻过几方印章,都叫“朴率”,各种形式的印章,有方的,有长条的,说明我很重视这一理念。
  记 者: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现在包括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您就是在寻求人与书相融的契合点?
  张 继:是。古人也说过,“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书、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性情,一个人的审美,一个人的综合的素养,会在自身的书艺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记 者:张老师,我知道您是诗、书、画、印皆通,您觉得诗、印还有画,对您的书法,或者隶书风格的形成,有没有起到作用?或者说您怎样看待诗书画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张 继:我不敢说诗书画印皆通,这个是肯定不敢说的,因为“通”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但是我对诗、书、画、印应该说都非常感兴趣,加上现在自己的专业又是从事书法创作。画呢,我上大学本身就是学中国画的,印也是我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一直在学的。印章和书法是紧紧联系的,无非是操作工具不一样,表现的材质不一样。当然篆刻有自身的一套规律,但是它抛不开文字。另外我过去专门学过中文,包括诗词,文章,楹联,这几方面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件作品当中,这些元素是互相融汇的。比如说在书法里面,它的笔墨实际上和绘画的笔墨没法分开。有时候讲书法里面有金石气息,就是用笔那种方劲啊,那种刚健啊,这个金石气就是篆刻里面的。如果说是一幅中国画,上面必须要题字,题的字可能就是诗文,然后要盖印,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说我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到它们之间平衡发展,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也是有所侧重。我平时比较侧重书法,书法领域里面比较侧重隶书。
  记 者:张老师,您好像说过,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是有个性的,这个“个性”您如何看待?
  张 继:不光是书法家,作为艺术家,其实最终追求的一个境界实际上是风格。风格和个性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说个性就等于风格,但是风格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个人的个性,加上时代审美,加上各方面的修养,就有可能上升到风格。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大家,包括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具备个人风格的。所以说对风格的追求要作为毕生的一种追求。但是不敢说我现在已经形成了风格,只是说在追求风格的过程当中,始终不敢懈怠。
  记 者:张老师,当下很多书法家都在力求创新,有的人摒弃古人,然后自创一体,或者标新立异,您是怎么看待创新的?
  张 继:创新是必然的,但是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这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仅仅是继承了传统,肯定不完整,因为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发展。所以说,创新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这样的创新才不至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记 者:您觉得当代的书法在整个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然后人将来会给我们评价,但是我觉得您可以预判一下。
  张 继:其实这个应该说是比较好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处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处在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环节当中。我们所处的其实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但是这个承上启下,应该是有责任的,并不是简单地从古人那里接过来传下去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这一代有没有发展,是关键所在。
  记 者:您说得很好,就是繁荣很重要,发展更重要,您觉得这个发展是什么呢?
  张 继:这个发展我觉得应该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步,现在我们讲与时俱进,我想不仅仅是包括政治啊、科技啊、军事啊,应该包括艺术。艺术如果说到我们这儿停滞不前,它和当前整个社会的与时俱进是不协调的。
  记 者:过去每个阶段可能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特征,比如说尚态、尚意,那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呢?
  张 继:你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很专业。过去我们也做过一些探讨,就此作过一些讨论,我在很多地方讲课的时候也有学员问到这个问题。历史上比如说唐尚法,宋尚意,再往前,晋尚韵等等,那么我们当代的书法也必然崇尚一种审美,这个审美要用一篇文章去说,可能比较透彻,但是如果用一个字去表达,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个字去概括一个时代的审美可能不完整,但是要抓住它最突出的那一点。我认为当代书法是“尚趣”,当代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艺术审美同整个社会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现在的人思想解放,对各种事物包容性很强,尤其是对有情趣、有情调的事物很感兴趣。比如说看演出,大家很爱看什么小品啊、相声啊这些很娱乐的节目,因为大家生活节奏都很快,希望自己在欣赏节目时放松一下。我们的书法如果仅仅表现法度,给人感觉到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审美表现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和他的心态产生冲突。如果把书法变成一种很放松的欣赏,看了觉得心情愉悦,里面有很多情趣,我觉得这样才符合当代的审美。当然这个字也不一定是最准确的,我也不要求大家都认同我的观点,但这是我所想的。
  记 者:关于您说尚趣,我们知道,书法无论从古代到现在,其实属于一种贵族艺术,就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艺术,那么您刚才说尚趣,它可以跟其他的艺术类别,比如说歌舞啊、小品啊放在一个层面来谈吗?
  张 继:过去谈书法是贵族文化,现在其实可以说它有平民化的趋势,现在书法已经走向了全社会,走向了各个阶层。通过当代的全国书法活动可以看到,参展的作者、投稿的作者,遍及各个层面,既有各级行政领导,一般干部,一般的职工群众,也有普通农村的,包括偏远地区的农民。
  记 者: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您的就是关于传承,我们提出来一个“全民书法”的概念,通过书法进校园,书法进社区,甚至我们在各个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书法专业,然后我们有书法的研究生、书法的博士生,这可能比古代在政策上还要重视。但是我们知道,目前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出来以后大部分都转行了,甚至有的去电影院去文化馆,给人家写个电影的招牌,我们也特别难过。这种局面,一方面书法很受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受过书法专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又没有出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话,这种传承,甚至这种繁荣和发展怎么进行呢?
  张 继:其实这个是非常大的问题,也不是我能回答的,但是我可以谈谈我的观点。就是你刚才提到的,现在的书法研究生啊、博士生啊,本科生更不用说了,很多很多了,再加上很多业余作者也发展成了接近专业性质了。有的不工作了,原来的工作都放弃了,专门在家搞创作,似乎也接近专业书法家了。我觉得,从长远看这应该不是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是说在院校学的书法专业,做的主要工作一定是书法,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他所表现自己的能力,不应该是单方面的。作为现在一些所谓的专业书法家,我认为他也不仅仅只能从事书法创作。现在的书法艺术,基本上发展成为了纯艺术,不像过去的书法实用性非常强,现在作为纯艺术表现,我认为大多演变成了书法家个人的一种艺术追求。可能他还有一份工作,但是我认为也不影响自己的艺术追求。其实当下全国真正的专业书法家很少很少,我所知道的像一些专业画院可能有那么几个,部队的专业创作室有那么一些很少的,全国真正的专业书法家并不多。但是不影响全国的专业水平,作者非常之多,这是我的一种观点。
  记 者:我知道现在赛事很多,展览也很多,而且我也知道,您是很多大赛的评委。过去,一个书法爱好者可能参加一两次比赛就成名了,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是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参加很多种比赛,也获了很多奖,但是很难成名。像这种情况,怎么解释呢?
  张 继:过去有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很多从事书法创作的作者,可能都想成为书法家,都想成名,我认为这种追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个书家的成名,他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实那种突击性的成名未必长久,有的突然就有名了,这个名从何而来,是其它元素附带迅速成名,或者说包括位置啊、金钱啊、策划啊、包装啊等等成名,这种成名是应该打问号的。我觉得真正的成名,应该靠自己的实力,应该是靠自己的作品,靠自己的学养,可能会比较慢,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这种成名它是有厚重感的,可能会被历史所认可,它不是昙花一现。
  记 者:其实那是一种现象,过去参加了一个比赛就出名了,现在大赛很多,反而出不来了。能成名成家,能成为“大家”都是要经过一定的沉淀后出来的,是吗?
  张 继:对,刚才你说得有道理,就是过去因为展览特别少,谁获一个大奖,印象非常深,一下子就如雷贯耳的感觉。现在的展览太多了,活动赛事也非常频繁,所以说现在的书家,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经过历史的沉淀,还要让自己增加历史厚度,这样虽然成名的速度不像过去那么迅速,但是我认为这种成名应该说是自己心里面比较踏实的。
  记 者:这个问题我再多问一个,现在各种各样的比赛,各种各样的展览特别多,这当然是我们书法繁荣的一种现象,是不是这里头也是有点鱼龙混杂的意味呢?
  张 继:有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文化繁荣,其中量大肯定是繁荣的一个侧面吧,也是一种现象,当然,这个繁荣更重要的要看质量。不过作为作者本人,尤其是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锻炼、参与之后,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是哪些活动是比较正规的,确实是保质保量的,哪些活动是商业行为,或者是一种炒作行为,其实时间长了,应该说不难分辨。
  记 者: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像您肯定走过很多国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书法得到更大的尊重与更大的发展?
  张 继:因为我是一个军人,出国比较受限制,我去的国家并不是很多,但是去过几个国家,包括欧洲,日本我没有去过,但是跟很多日本书家有所接触,从表面看大家觉得日本还是比较重视书法的,但毕竟书法根在中国,对书法内涵的认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从目前来看,尤其是书法进中小学生课堂之后,我们培养的路子还是很正的。当然,要想把传统书法真正地发扬光大,真正把这种精华继承并且发展创新,这绝对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但是我们如果能从现在开始,国家重视,全民重视,我想这个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记 者:我觉得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火炬,没有艺术的话,人类肯定很枯燥。书法艺术中还有哪些需要更好地去完善?
  张 继:我作为艺术工作者之一,觉得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生活在当代应该说赶上了好时代,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化的重视,尤其是现在国家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再加上现在的文化环境比较宽松,艺术家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包括艺术探索。虽然有些作者的探索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偏离了主题,但是我们社会,甚至我们国家还是有极大的包容性,允许他们去探索,甚至允许他们去走弯路,只要最后大家能认清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我想也不必要去过于担心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梁石柱. 男  .50岁
邮编:655600.
云南省陆良县同乐大道上段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微信):15911475199
邮箱:15911475199@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3 14:12 , Processed in 0.20628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