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此包装? □范美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15:5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此包装?

□范美俊
  平时很少看电视,前些日子到新居小住,发现电视频道多达数百个而购物频道占了不少。更让人长见识的是,现在的电视购物也卖画了。我还一直以为卖画渠道仅限于地摊、画廊、互联网、艺博会、拍卖会,还有就是在画家家里。
  某电视频道卖画堪称开门见山,主持人让穿对襟衣服的画家给大家打招呼,然后切入画家和画作介绍的画面,重点强调有水平、保真而且价格低得让观众觉得今天就是“双十一”。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电视上的不少神器、神药的广告,我缺乏相应的知识,不了解其中奥妙,常挣扎在买还是不买的痛苦中。而细看卖画的广告,凭借自己在书画方面的一些认识,发现里面的机关还蛮多的,特别是堪称一流的“包装”手法。限于篇幅,只介绍四种。
  手法一:有一称号或封号。这么多年来,“大师”“巨匠”等称呼已全面贬值,已沦为艺术家最起码的称呼了,还得具体点才显妥帖,如“世界猫王”“全球鹰王”“宇宙鱼皇帝”什么的。这些年来,美术江湖的各种大帽子封号虽有业界的批评,但一点没见少,反而还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反正,各种封号堪称江湖必备良器,也不需要到工商局报备或年检什么的。这种包装大家都懂,这里略去600字。
  手法二:陪绑一些大名人。某档广告,画家与莫言、刘大为等共同受邀入典某国皇家艺术院的什么书,好像中国的名额相当有限,没超过10个。只是不知道,莫言、刘大为等大名人知不知道这事儿,会不会因忝列其中而倍感荣幸。电视主持人反复强调莫言等人的巨大成就,而这与画家有何干系?这如同业界的普通画家与著名画家共同展出作品、普通研究者与著名学者的文章同刊一版,没什么关系。也如同出于礼貌或工作需要,仅仅凭见个面、合个影、吃个饭、开过会什么的,就以“朋友”相称,或以为这样就与大家的水平、地位相当了,这靠谱吗?国内有位长得挺帅的著名财经频道主持人,号称与不少外国政要、商界领袖都是朋友,而他出事被带走调查数月后,也没见这些“朋友”抗议或捞人什么的。
  手法三:作品曾高价拍卖。显然,用拍卖来证明市场实力并无不可,某画家有20多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拍卖记录,还有“国宝档案”“润格证书”等硬件,证明其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而电视购物广告的价格却让人大跌眼镜,近8平方尺的作品还不到3000元,还不及其拍卖高价的1%,这不是明摆着占人家便宜吗?但是,该拍卖公司并不太知名,电视里也没太听清楚名字,但可以肯定:不是苏富比,也不是嘉德。
  手法四:抄底的绝佳机会。据主持人介绍,早年徐悲鸿、傅抱石的作品多么便宜,而现在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元。面对这样有成就的画家,不抄底买个原始股,还傻等到高得离谱时才下单收藏?可问题是:画家多得是,是否每个人都会是徐悲鸿、傅抱石?
  该画家画作的题目多是“连年有余”什么的,画得也还不错。内容相当讨口彩,与旅游景点街边卖的国画差不多,一般都是“花开富贵”“猛虎下山”什么的,类似大吉大利的年画。我对能够上电视的画家很好奇,上网查看某大师的资料,头衔很多,但不是业界较为认可的国家或省级美协会员。还有一大堆图片,打开后网页弹出“您正在浏览‘大师证书与荣誉图片’相册”。说实在的,我有点怕画派,更怕大师,立马就关掉网页。
  不想评论什么,只是觉得一张8平方尺的而且上了电视的画作才3000元,比起那些动辄数十万一平方尺的大大师、超大师,的确也算是跳楼吐血价了。让人感兴趣的是,穿对襟袄的老画家,在有着古典家具陈设而且灯光耀眼、背景音乐强烈的环境中,还有点不好意思,没有电视上“名医”之类的人那样霸气外露。我感兴趣的还有两位主持人信口开河的讲解与声嘶力竭的叫卖,只差前些年特别流行的那句:“你还在犹豫什么?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
  其实,我也颇同情这位画家。或许,他本是一位勤勤恳恳的爱画画的老者,过着幸福而平静的生活,而且传统文化与技法水平也还过得去。突然,就被某编导或星探看上了。如同屡禁不止见怪不怪的电视神药广告,画家只不过当了一次演员而已,如果他真的很享受这种镜头感,则另当别论。其平时的画价怎样不得而知,或许就是电视上那个价,但已然被包装成与莫言等名人等量齐观的地位,而价格又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造福民众而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的错觉,这又何必呢?其作品是否真的这么值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订购几张,然后找到曾拍出高价的那家拍卖行,以底价10万元送拍,成交价多出的部分一律捐给红十字会,看是否能成交。
  我曾网购了几千元的邮票及资料。估计是信息泄露了,我收到上海某公司的电话,说要免费寄我杂志。后来,还真的收到了两本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无刊号的收藏类刊物,里面全是收藏邮币卡的赚钱故事,还有连号的“白菜价”纸币等广告。看后,我立马就扔了。其他的情况我不清楚,其中“猴票”的价格我还是了解的,不是刊物上所说的那样离谱。某经济学家曾说,很多老百姓一本一本地买邮票,以为这些东西会增值,其实几同废纸。我无法判断其论断是否属实,但从我28年的集邮情况看基本是这样,物价涨了不少,而跌价的邮票也不少。
  补充一句。网上关于测试智商、人品的软件很多。我突然发现,某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电视购物广告也具有该功能。诸君不信,就去测测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中国当代书法家网
www.chinasf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书法家网 ( 滇ICP备15005637号-1

GMT+8, 2024-5-3 20:41 , Processed in 0.1678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