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书法中的节奏与韵 | 言规正传,讨论书法中的节奏和韵的运动学。 “一波三折”明显折为节奏,波为韵。推而广之,可以将笔锋墨线为韵,提、按,顿、挫,方、圆,藏、露,都可以看成节奏。双钩轮廓线的宽度随着笔锋墨线的变化自然形成节奏。 ![]() 人们习惯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枯、润、湿。墨色变化,可以成为墨趣,也是节奏。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灰度概念,可以精确研究墨色变化形成的节奏。 至于结体,可以按笔顺连接点画之间的形断意连形成的轨迹,点线之间的变化呼应,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映带勾连为韵;笔画为节奏。 字与字的重心连线可以看成章法之韵。行距、字距、字的大小变化、空白处与墨迹的比例(计白当黑)都可以看成章法的节奏。 节奏之间的协调,即收“异音相从”之效;节奏与韵的和谐,即结“同声相应”之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字体的节奏和韵。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极端现象,即草书和仿宋字。 草书可以一笔书写一行,从头到尾一韵到底,节奏变化激烈,大起大落一气呵成。 仿宋字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字体。仿宋字节奏和韵极其简单。从字的流动特性来讲,它是均匀的流动。从变形的角度来看,横平竖直,没有任何弯曲、拉伸或压缩的变形。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不承受任何压力;一是刚度很大,好像是钢管构成,可以承受无限大的压力。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我更倾向于后者。 仿宋字的韵味简单,笔画线条很少变化,分不清中锋、侧缝、偏锋,节奏单调,没有个性。正因为如此,小说《红岩》中的成岗,用仿宋字刻写蜡板,编辑《挺进报》,逃避敌人的检查。这种字体的韵味形成一种整齐美,广泛用于工程界,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节奏和韵从何而来?研究力与运动原因的力学部分称动力学。我们来研究节奏和韵的动力学。 地球自转与太阳引力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季、二十四节气,才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有了大雪对青松的压力,才有“大雪压青松”的雄壮;有了暴雨对杨柳的凶残,才有“暴雨打杨柳”的狼狈和柔韧;有了大风对石竹的狂吹,才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有了宣纸对笔毫的阻力,才有“一波三折”的风采。 两种此起彼伏、相反相成的作用是产生节奏和韵的动力。若两种作用势均力敌,产生的节奏有明显的规律性,没有大的振幅,更没有破坏性的震荡,这种类型的运动处于动态平衡;若节奏序列是可以多次重复的,即有韵可求的。稳定的动态平衡,既存在“异音相从”的节奏感,又蕴含“同声相应”的韵味,难道不是自然或生活写成的绝妙好诗吗? 临帖的作用主要是学习书法的节奏与韵,并将动作记入大脑。开始,一笔一划地记忆,一笔一划地临写,边想边写;熟练后,将一系列的指令作为整体存储在脑海中,临写过程与刻写电脑光碟的原理一样,都是记忆过程。写作品时,将指令从脑海中调出,一气呵成地书写。学习过程是编写程序的过程,编写一条指令,记忆一条。熟练后分散的指令组成程序段,以子程序的形式存储在脑海深处。写作品成了执行程序的过程。不熟练,边想边写,读一条指令,执行一个动作。熟练后,一下笔,调动一个子程序,执行一系列指令。好像在电脑屏幕上点图标一样地简单痛快。 我相信,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稿》,苏东坡写《寒食帖》,潇潇洒洒,一挥而就。情感激发大脑,使存储在大脑深处的信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书写出千古名篇。 |
欢迎光临 当代书法家网 (http://www.chinasfj.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