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近照
“最高奖”到底有多高?
■傅德锋
时下书坛,经常看到书家们在自己的个人简历里面写上曾经获得过某某全国大展的一等奖、优秀奖或创作奖、艺术奖之类,还不忘在括号里面注上“最高奖”这样的字眼。这使人不仅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个奖项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奖项,无与伦比。然细究其实,其实只是那一次展览所评选出来的最高奖项,而且这样的奖项大多由好多人同时获得。
这就使人不由得发出“最高奖”到底有多高的疑问。
书法界所谓的“最高奖”,说白了,其实就是一次展览规定的“最高奖项”。比如相对于一二三等奖而言,如果设立了特等奖,那它就是“最高奖”。如果本次展览没有特等奖,那一等奖就是“最高奖”。如果没有分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所有获奖作品统称“优秀奖”,那“优秀奖”就是“最高奖”。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一次全国大展,一般特等奖只有一个,而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则有若干个。即便是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大展,其设立的一等奖也会是两个以上甚至达到十个。至于优秀奖则会多达数十个。如此来看,所谓的最高奖,也就仅仅是个特殊的说法而已。因为既然是“最高”,就只能是一个,就像喜马拉雅山,它有很多高峰,但最高峰只有一个,就是珠穆朗玛峰。如同体育和武术竞技,冠军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但书法作为艺术,不可能以这样的量化标准来分别绝对的高下,只能是相对而言。
《石鼓文》和《散氏盘》同为大篆的经典名作,哪个最高?恐怕不能做简单化分。它各是各的风格,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钟繇和王羲之并称“钟王”,都是我国古代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哪个更高?同样不能明确划分。苏轼、黄庭坚和米芾,都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哪个更高?也同样不能随意划分。孙过庭和刘熙载都在书法理论方面具有卓越贡献,《书谱》和《艺概·书概》都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哪个更高?也同样分不出来。不仅不同时代的书家不能做这样的对比划分,即便是同一朝代同一时期的书家之间,也不能这样来划分。这样划分,不仅会闹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也有悖书法艺术所特有的本质精神。也就是说,不同的书家之间,尽管水平有高有低,但却不可做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经典作品更不能如此。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即便是古人,也感到书艺精湛的大家也是各有千秋,各具所长,不可一概而论。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是分不开的,但其艺术水平未必一定高于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和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如此划分第一、第二、第三,也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并非是说第一一定高于第二、第三,第二一定高于第三。而所谓的“兰亭奖“,号称当代书法的“最高奖”,难道能说获得这一奖项的书家及其作品就一定是当代绝无仅有的一流高手和当代最优秀作品?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且同时获得这一奖项的书家有很多位,你如何划分谁是最高?更何况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很多获得“兰亭奖”的作品并不比获得中国书协主办的其他展览的大奖作品出色多少,有的甚至还不如其他奖项的获奖作品。有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作者也获得了“兰亭奖”这一“最高”奖项,但你能说他们的艺术水平就一定高于林散之、沙孟海这些当代大家?答案肯定也同样是否定的。
因此说,当下书坛所谓的“最高奖”,也仅是展览评选的一个特殊规定而已。充其量,只是一种说法罢了。如果认为“最高奖”就是真正的最高,则大错特错矣!故而,提醒那些获得“最高奖”的作者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刻以一种归零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惟其如此,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向更高的艺术高度靠近。要知道,艺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原载《书法》杂志2015年第10期】